北宋有一名哲学家叫张载,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读书在自求变化气质”。其实,读书不仅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也可以找到真正的信仰。所以,圣人把求知定为主命,要求我们“从摇篮至坟墓”,终生学习。读书虽然不能让人脱胎换骨,却能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与气质,尤其虔读经典,追随圣贤之路,可使人格重塑。

气质是对一个人精神状态的总体形容,也代表境界的高低。所以,气质无关相貌,主要是指精神的贫乏与丰盈。尽管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但我们今天读书却有比这更重要的意义。我们的民族太需要发展,太需要进步,而读书学习是唯一途径。我们不图这一生有什么丰功伟绩,只希望能为多灾多难的民族做出贡献。

无论学习还是创业,都要有一种高洁的举意。说明白一点,不为高官厚禄,不为出人头地,只为我们的民族。如果这样举意,你学习或工作,都是蒙真主喜悦的功修。如果这样举意,你的知识或钱财,都是整个民族的资本,而不是私利。如果这样举意,你所有的努力,都是在为主道而出征,即便遭遇劫难,也是烈士。

无论自以为多么重要的事情,都不该强迫他人去做。所以,先贤们提出“劝善”,这一个“劝”字,足以说明一切。这个理念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称之为“恕”道。意思是做人做事应该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更应该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胸怀。真主说:“对于宗教,绝无强迫;因为正邪确已分明了。”(2:256)
文/马石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