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17年10月31日参加杭州发展研究会召集的趋势发布与年度论坛筹备的研讨会。助理整理出了我的部分发言,录存备忘。
关于趋势与智库立场
生活与发展是一个品牌,也是论坛总的主题。在这一次趋势发布和这一次的主论坛上,肯定应该有对“生活与发展”概念的深化和结合当下情境的重新诠释。既然定义自己是一个智库,那么作为智库来做这个发布,肯定应该跟产业不同,跟政府机关不同,跟企业不同,跟民间一般意义上的新闻性观感不同——要本着智库的立场来做这个发布。
刚才列举这里的任何一个议题,都涉及到很多专业性,如果没有建立自身作为智库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讲得过那些专业领域的人吗?毕竟坐在台下的人基本上都是研究者,观察者,思考者。
我想强调一下智库的三大基本功能。第一个,智库要产出思想。那么,这一次论坛上我们产出什么思想?第二个,智库要有教育公众的社会功能。因为你作为智库的观察与思考,是超前于普通人的,那么我们自己就应该清楚,要向大众输出什么。第三个是汇聚人才,这是智库很本质的功能。这三大功能,构成一家智库的基本支撑。
照这样来理解,那这个“生活与发展”主题,应该是常说常新的。虽然我在企业决策咨询业务中,观察到的点通常都比较微观,但是“通过一滴水珠看见太阳”的那种感受也是有的。趋势性、现象性的很多要素,也都能反映到我客户事务的微观层面。“生活与发展”,在今天讨论的这个智库的思维中,“生活”概念是什么?这个智库立场的“发展”概念又是什么?到了2017年的当下,“生活”给出的议题是什么?杭州城市生活的实践和整个杭州社会生活的状态,又给“我们“的”生活”,提出了什么样的新描述、新解释、新论述的要求?
发展,通常从政务重点角度、企业运营角度基本上谈的都是经济,主要讲怎么把生意做好。但人是发展的出发点,人是发展的主体,人是发展的目的。今天大家都不约而同都谈到了对生活本身的重视,对生活方式的重视。可是这几年到一些孵化园区、小镇进进出出,不管是点上的还是面上的,能观察到作为创业者的人,生活状态怎么样?做着非常伟大漂亮的事情,说起话来很多豪言壮语,但是中午在吃什么?累了在哪里休息?回到到生活本身上来看,还是有很多很差劲的状态,不符合已经吸引外界的对杭州新生活状态的描述和想象,甚至达不到这个时代应该有的基本要求。像这种现象,我觉得作为一家智库,是不是应该在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上,拿出一个整体性的研究架构?生活与发展是矛盾的吗?是不是所谓发展一定要抑制生活的需求呢?生活本身的场景变化、生活中技术的介入、生活中价值观的建构与解构、理念和行为方式的交互和刺激,反过来又对经济发展、生活发展本身提出了些什么课题?诸如此类的这些议题,一家致力于生活与发展研究的智库,应该有自己的基本态度,应该有研究相关价值和方法的基本安排。
创业项目因承担社会使命而获得生存理由
针对什么生活需求,响应什么生活价值观,达成什么生活效果,在这些方面,杭州实践具有一定的前沿性,非常值得深挖。创业项目因承担社会使命而获得生存理由,就具有我们今天讨论的趋势发布的研究价值。
刚才这位朋友谈到“食话”。“食话”这个项目,从2014年底的测试版起我就在关注,2015年正式创立开办以来,这几年我一直在跟进。作为一个创业项目,这个团队其实做得很艰难,但外面看着很漂亮很光鲜。好多创业团队都是这种状态。透过食话这一颗“水滴”,其实是可以看到很多很有意思的“太阳”性质的事情。在TED式分享大会现场美感、设置社会公益性议题、积聚优质美食讲者、聚集食物供应商等方面,都做得很不错。但是作为一个创业项目,自身的营收,却一直使投资人创始人深受困扰。
创始人跟我有很多次很深入的讨论。我从决策顾问立场一直在强调的症结,不是他们自我感受强烈的商务能力问题,我强调的反而是企业使命的缺失和模糊。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问:你的使命是什么?回答都是“打破人与食物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句话说了两年多,这个团队也确实在打破不对称上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编织了很多内容,开展很多多活动。但是作为一个公司运行本身,还是处在很尴尬的状态。
在最近也就是十一长假之后的那次讨论中,创始人终于在多样多次尝试之后,开始真正进入“到底应该做什么到底可以做什么”的极限思考,作为决策顾问意见的阐述,才有了真正的讨论氛围。扫描食话实践涉足的领域,不难观察到,在整个中国是没有食育体系的。向外观察一下,日本人建食育体系用了两百年,前一百年是在做倡导呼吁。那中国呢?中国仅有的星星点点从事食育呼吁和推广建设的人,有多少?在哪里?看见了吗?与你形成了什么关系?中国还要不要用一百年来做倡导呼吁?不需要了!为什么?因为现在中国人的见识、觉悟、需求、能力,都不应该让食育体系再等一百多年才在中国建立起来。食话,为什么不把自己放到“建构中国食育体系”这个宏大叙事的进程中?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来看,食话的使命不应该定义在“打破食物与人的信息不对称”,“打破不对称”只是一个范畴的行动,真正的使命,应该聚焦到成为中国食育体系建构进程中的一个角色,担当“中国食育倡导者”,去把认同和表述食育的人集聚起来。中国一定会有食育这件事情,早早晚晚,在政策、法律、社会生活样式、专业人员集聚、民众生活常态体现上、教育训练的内容上方式,反映出来,会有食育体系的。现在就去亮出《中国食育倡导者行动》的旗帜,用这个概念的力量,去动员社会各界对食话的认同,对食话项目的接纳,对食话号召的响应。因为,食话一旦领受了推动中国食育体系构建的大使命,并且在这个使命之下开展切实的行动,就必然会赢得在社会环境中的生存,这个理由就会创造出这个公司的生存空间。创始人的执行力很强,几周之内就以一个中国食育倡导者的角色开启了多个面向的新局面。
其实,企业因承担社会使命而获得生存理由,作为一种社会效应,并不新鲜。但是放到城市观察生活发展研究的背景之下来看,对于当前汇聚在城市中大量的创新创业的实践者来说,却是普遍缺乏的。所以从这样一个小的案例,我想也可以延伸到我们对“生活与发展”的再思考再认识。
我们应该做什么实验
作为智库的立场,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视角。事实上我们已经建立了视角,做了很多事情。今年的发布我们可以更清晰的把视角聚焦在城市生活上。城市生活现在是聚集了全社会各种研究观察力量的大焦点。这个观察我们更多的应该落在生活方式上。从发展研究会这个智库的研究思维上应该怎样回答“城市是什么”?要从这个角度去梳理一下。作为智库观察者,从智库立场上看到的城市,是一个观察的世界,也应该是思考的世界,因为智库本身就是思想者的集聚。那么在这里思考什么?我们所做的表达、传播,政策的介入,对实务的推动影响,到底怎么样?除了桌面纸面的推导论证,是不是还应该参与关注一些实验?那么我们还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实验?
讲一个我自己的观察,很微观,不知道有没有普遍意义。近几年我的业务履历中,高频率的出现一个词汇——实验室。企业建实验室,机构建实验室,媒体机构的实验室,民间私人做的实验室,甚至比喻意义上的实验室,越来越多。这么一个词汇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圈,新闻媒介,各种各样的文字叙述中,至少说明了一个趋势研判值得观察的点。比如你们是做创业企业数据服务的,可以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抓一抓,看看在你的这个数据库里面,有多少企业是有实验室的,把那些实验室理出来做一些数据分析,都是一些什么实验室。我个人的微观感受是实验室作为高频词汇,其实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很多城市中毫末之间又有未来趋势性的东西。(旁坐与会者:是的,感触很深,实验室、科学家出现的频率很高。现在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科学家。)
也可以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去看城市生活另外的面向,比如看路——杭州的路是不是越来越宽了?越来越多了?通行效率是不是越来越高了?但是社会生活人际互动的角度看,街少了,街没了。作为一个物理意义上的通过、运载、物流效率肯定是高的,但是街道在城市学里面的第一功能是让人交际。如果杭州按这个标准去看,还有几条街是让人交际的?还有几条街是没有被路所占的?很多街完全破坏掉了。从这个角度讲,杭州跑在前面,吃苦头也在前面。然后液应该觉悟在前面,治理和调整也在前面。抽象以后,在全国范围看的方法论意义就肯定会有。
我反对智库轻率采用“新XX”的说法
“新xx”的术语我是比较反对的。比如新经济。“创新”,这个词,在一个有质量追求的智库的研究表述中,也不要轻易用。创新应该是一种默认。不要拿来当口号。
人的认知习惯,喜欢借熟认生。听者喜欢简便,说者也就取巧。表达起来很费力说不清楚的时候,就在前面加一个“新”——这是沟通上的便捷,因为有情境支持,当场沟通也能过得去。但这是思考上的偷懒,当下那个关是过了,但是三年五年回头一看,那个“新”,等于没有说。因为逐年回翻,你会发现,年年说新、代代讲新,此新不同彼新,什么都是新,一笔糊涂账。当然,这是作为智库研究的要求才来这么说,一般人是不需要这样的去要求的。传媒立场,都有当下语境,什么新,都是可以说的。(旁坐与会者:新经济是典型的传媒语境。)是的,必须有这个场景,有这个时空才有意涵。
实验的社会宽容度高
生活方式实验化是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生活的本质就是实验,人类文明的本身就是实验一路过来的。(同场与会者:实验本身是不是有内涵?内涵是什么?)我觉得是有内涵的,比如企业的实验室,科学家的实验室,大学的实验室……一个实验本身是找方法、测试思考的一个过程。(同场与会者:但是实验是主动的,带着目的去的。)另外一个实验的社会环境不一样,社会观感不一样。一个实验室拿出来的东西如果是不灵的,社会是可以宽容的可以接受的,会有证实也会有证伪,有很多求证。你用实验室做事情,社会的宽容度非常高。行业、专业的集聚也容易清晰。
说到这里2017年我做了一件事情,也是我自己的咨询业务中做的一些实验。我的一批客户,相对比较传统的企业,离互联网比较远,离数据相对比较远,但他们在一个园区里面空间位置很接近。我收到今年年会论坛邀请函里面有几个专题,对着那些个专题看其中有一个“共享发展背景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创新”,这是我正在做的事情。做企业的决策咨询、企业组织的咨询有二十多年,传统咨询业遇到的挑战也是很厉害的。前十多年帮我的客户一起思考的全部抽象以后,是两个概念,货和钱。货怎么出去,钱怎么进来。现在多了一个维度,企业与钱的关系。资本怎么看企业,这里头是玩看法的,所以面向资本市场,经营产出的本质是看法。企业那一头最本质的还是货要出去,钱要收回来。我想强调的是当我在做这个的过程中发现,以前看企业组织体,一个立体的东西基本的几何思维就是六面,天地加上四面。现在看企业就像是钻石一样,被切割到很多方位的,有很多切面,而且每一个切面上都有接口,带来的组织结构的特点就是功能充分的外援化,很多功能不在传统企业内部实现,而在一个生态环境里面企业体之间去实现。大家在一起来做实验,同性质功能部门可以集中到某一家或者是综合平台上面来,这样大家在成本的分摊上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共享不是那么简单,操作实质是共建,共建就是需要大家付出成本,如果只是享用,那一定有烧油的一方。这个实验我是当作企业生活方式来看待的。比如发布一个信息,现在媒介这么丰富,很多信息可以直接发布出去,但是有很多的玩法是有美学腔调的,有形式美感的。再深入下去,生活方式大家都在觉悟和探讨,在杭州这个城市里面发生的生活方式都可以被实验。
生活场景的设计化
还有一点就是生活场景的设计化或者说是审美化。这个重构是发生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的。现在缺一种数据描述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也缺一种文本叙事的方式呈现和抽取出来。这就是智库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民宿问题,我有客户也涉及,做过一些初步的观察和思考。现在的民宿从我研究的角度看全是伪民宿,但不排除产生的经济量。为什么说是假的,一个从概念本身看,民宿的演化,无论是名称还是实质,其实是居屋主人生活的开放。那现在有几个民宿是真正有主人的?这样的事情,任何一个其他的部门是可以不管他的,但是从智库的角度有没有可能让它返璞归真一下,带领大家认知,因为这个就是思想,真正的民宿是什么?这个真正的民宿通过什么样的案例、运作、叙述方式、论述表达来改变城市、全社会的人对这个事情的认知,或者引导这个认知。
发布应该是洞见的传达
在这个发布上应该做到洞见的传达。这个洞见是思想者独有的,最先有的,应该要超越产业界、企业界、一般的学界,才能成其为趋势的倡导。智库做深一点就应该有引领倡导的作用。
为产业提供视角,产业则成为智库的客户。为研究提供指引,做研究的人应该到这里来找方向。为商务提供氛围,实践在一线的企业都有非常强的前沿性。越前沿越专业与大众的鸿沟就越深,所以更需要智库描述清楚,更需要传媒表达到位。为政务提供策略。
我是这样理解和想象怎么来做这个发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