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人间百态
——读《儒林外史》有感
9.1 李依婷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孟郊中第时所感,“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柳永落第的一纸“牢骚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是始终在科举上不得志的蒲松龄自勉之言……科考于古人,有它的公平又有它的弊端。有幸能看到《儒林外史》,品人间百态,实属意外。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古代讽刺小说在中国文学史有着很高的地位。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马二先生。马二终其一生始终都围绕着“科举”一词,不论是做学问也好,谈做文也罢。他都信奉着“文章举业为主”,可他并不是一个迂腐的假学儒,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不同于那个时代的真。马二先生面对好友蘧公孙可能要获罪入狱,不仅没有撇开关系,还将自己新选得来的银两拿去帮忙消灾。他说:“我把选书的九十两银子给了他,才买回这个东西来……难道就要你还?”这般忠肝义胆的朋友,谁不敬佩?马二先生的真,还体现在他读文章的用心:“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笔,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想出十几篇的道理。”还有一句:“向日马二先生在家兄文海楼,三百篇篇文章要批两个月,催着还要发怒……”他的刻板,认真,固执皆体现于此,不同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亦不同于周进,范进,季萧苇那般。即便如此,这样不同流合污的马二先生,仍是考了七八个案首都没考中。说是赏西湖景可添文思,但到了西湖他却为钱财不足而捉襟,只好看着别人桌上的美味佳肴羡慕不已。我不得不感慨于科举制的弊端毒害了多少人,尤其马二先生的“人生在世,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对科举热衷到了这般地步。可见金榜题名功名利禄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的人生追求。对一个刚认识不久的匡超人,马二倾囊相助,细细叮嘱;受到憨仙人的愚弄,他却想“他亏负了我甚么,我到底该感激他。”于是将老人厚葬,给他的家人盘缠帮他们回乡。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他,马二先生不同于杜少卿,没有偌大家业,没有腰缠万贯,却能够做到这一点,想必《儒林》中再没比得上他的人了。
同样是底层人物却被作者浓墨重彩描画的,还有一个戏子——鲍文卿。有一个情节令我至今回味仍感动不已。他遇到自己升官成为知县的好友时,没有因此做一些走后门的事,不以有一个为官的朋友而自以为是,也没有答应旁人向他的贿赂。一次知县请他们父子帮忙监考,他对考场上的一切并没有视而不见,也没包庇任何人。他清楚自己的地位,有着自己的原则,略有一番“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意味,也难怪向知府会说他虽生意是贱业,倒颇多君子之行。
科举制的出现给了底层百姓另外一种出路,打破了世族的垄断,但也着实害人不浅。吴敬梓写的虽是反讽小说,却用了不少的对比手法。比如那个与“祥子”相差无几,由忠孝的纯真少年匡超人最后变成了一个追求功名利禄,好弄虚作假丶忘恩负义的人,他当枪手,逼死妻子再娶,好友入狱不管不顾……与那个时代脱不了干系。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士人对科举的追求,看到了被八股文毒害的百姓。仿若一面镜子,将那个时代的一切真与美,恶与丑原形毕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