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上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智慧的提出要学会反向的思维方式。古人就是用这种方式生活,生存和颐养天年。古人知道生命要合乎天道,天道要合乎自然。自然之道,要有合乎自然之心。要有平常心,要有素心。
我们小时候,耕地用的是牛。蔬菜种在自家后院的菜地里。吃饭的时候,在后院子拔出来,清洗干净,直接下锅了。后来,农田有了化肥。有了化肥,人们的心里开始有了变化。再后来,有了有机肥,人们开始用机心去思考问题。有了机心,世界开始复杂起来。
有了机心,人们开始思考。开始思考现在,思考未来。思考自己,思考他人。思考名誉,思考地位。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原本是犹太人格言。
但是它被中国人所熟知还要归功于米兰·昆德拉。
一九八五年五月在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在典礼中的演讲词,米兰·昆德拉使用了它。此文系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的一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也有。
武术宗师王芗斋在《黄帝内经》中发现了古人的养生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意思是世人懂得养生的排序是真人、圣人和贤人,简单的道理就是遵守自然法则。真人的境界可以让自己的思想和气息游刃于天地阴阳之间,心和神连系在一起,活得心安理得,外力不能动摇,保持肢体活动,但不妄劳。如果我们能做到一半那也是个贤人啦!
所以《内经》中没有描述过人生健康长寿要靠吃补药等等来干预的东西,而是可以通过做一些“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训练,就是古代的导引术和内家拳法。站桩中刚柔、虚实、动静、松紧错综为用的原理和阴阳相交、水火既济的功效,真的可得一时清净、放下物欲、归于自然,周身气血通畅,而此时就是拳学上所谓“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乃是生生不已之动”的意义所在。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本身便是最自然、最完美、最和谐、最无为的,同时也具有最好的功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个创造所赋予的本贵肉身,原本就是万法俱足。
孔子提出忠恕之心。恕者素也。太古先贤们造字,是图画式独立图腾形式。同音字必定有内在的联系。
恕,推己及人。是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但着想了呢?就跟着对方走?儒学的人际相处,是我理解你,但我未必支持你。我理解你,就是恕,我未必支持你,是义。恕和义相结合才是仁落实到人际相处时的正确态度。
也就是说,无原则的恕是违背了仁道的!儒学主张宽恕,但对死不悔改者讲宽恕,就是纵容恶。而纵容恶如何能止于至善呢?
恕的提出是儒学的一个基本态度:与人为善,而行恕的方法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克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推善,两者相合方为恕。也就是说推善时不能以善的名义而为所欲为。通俗的说就是不要当伪君子。要有本真的素心。
素者本色也。人生苦短,生命无常。愿我们素心出演自己的人生。愿我们的生命中多存本心,多存素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