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可能大家都很清楚了。
1、激起民愤的“熊孩子”
前几天遂宁一名7岁小孩坐公车时,
不小心踢到一位小伙子,
本来男子翘着腿坐在椅子上,
突然伸头过去跟小孩说了句什么,
接着小朋友试探性的踢了男子几下,
(这部分好像并没人注意到)
小朋友又顽皮地踢了这位21岁的年轻人三脚,
结果男子暴怒而起,一个过肩摔将其扔在地上,又往头上补了三脚
致使小孩在地上久久站不起身。
其实一个大人对孩子下如此重手
本来并没有什么可辩驳的空间
但在新闻的评论里,呼声最高的声音却都是
“打得好!”
“打得对”的呼声
事情定性总是简单的,在对错的问题上,谁都可以当法官,
但群众往往也会成为暴徒,在定量的问题上,谁也说不准多轻算教训,多重才算施暴。
有人说打得确实好,就是下手有点重了。
有人说打几巴掌意思意思就行了。
也有人说这种情况应该打家长。
还有人关注后续,说孩子没事,只是擦了皮,孩子家长也早就想揍孩子了。
事后的跟踪报道证明这是假新闻,好像只是为了安抚大家,告诉网友不要担心,孩子没事,请继续骂。
而孩子真正的父亲对此事十分愤怒,他们不理解平时不敢与人说话的好儿子为什么会惨遭暴打。
然而真相并没有人关心,
也没人发现这小朋友在学校其实是个好孩子
大家只是继续在熊孩子的漩涡里继续发泄。
可能都觉得在保证孩子不出事的情况下
“教训教训是极好的”
但是
如果孩子久病不起,
或者直接久病不治,死了。
那舆论会不会就突然变成
这男子真他妈畜生!
还会不会有人说男子打得对呢?
当然,对错自有人来定夺——
随后男子被拘留15天,算是对乱动手的一个惩罚。
目前该男子也表示自己太过冲动,下手太重,愿意赔偿和道歉,事情算是告一段落。
但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
下此重手背后的力量源泉是什么?
我觉得我们可能都有责任。
2、 熊孩子必须死?
熊孩子是近些年网络发达后,
一直是在风口浪尖上的新物种。
不管在外多么叱诧风云、风光无限的霸道总裁,
都曾在“他还只是个孩子”这句必杀技下败得体无完肤。
而如何对付熊孩子的问题,近年也引发了无数轮的讨论。
知乎甚至专门有一个话题就是:
摧毁一个熊孩子有多困难?
该问题有15W+关注者,
1.5万人贡献了自己对付熊孩子的经历,
总浏览量高达2.5亿次。
即使放在整个知乎体系来看,也算得上是“现象级”的问题了。
在这些讨论里,
大家发明了对付“他只是个孩子”这一杀招的绝密武器
分别是
“熊孩子就该这么教育”
“家长不管,社会上自然有人管”
“现在不打,以后早晚杀人放火”
“陌生人没有义务为熊孩子负责”
“容忍熊孩子的都是圣母婊”
纵观网络,
不管是本次公交车打人事件,
还是之前的孕妇绊倒男童事件
所有收拾熊孩子的新闻里,
这几句话都是使“暴力合法化”的最有力武装。
我曾经也有过一次收拾熊孩子的经历。
那是我一个小堂弟,七八岁,皮得要命,一众兄弟早就看他不惯,但由于婶婶溺爱,一直没找到机会出气。
有一年过年,这小子拿着刚买的气弹枪对着奶奶的脸打。
大家的小宇宙终于爆发了,于是我们当场摔了他的枪,踩个粉碎,几个人各自拽着他的腿和胳膊,各种蹂躏。
后来又绑在树上,又是一顿拳打脚踢,后来叔叔过来制止我们。
我们理直气壮地说“这小子不要命了,现在敢打奶奶,以后指不定会打谁呢,到时候再教训就晚了”
叔叔听完只说了句你们注意着点,便走开了。
这事儿让我们牛气了很久,像竖起一座胜利的里程碑。
但后来却一直成为我心中一个结——如果那天真打出什么毛病来,我们几个当哥的,岂不是得后悔一辈子?
而且这个过程听起来很解气,但如果拍成视频,跟红卫兵的蛮横执法有什么区别,谁又能想到这几个施暴者是亲哥哥呢?
这次公交车事件也是这样
事情不再是武侠故事一样的文字描述,
而是眼睁睁看着一个大人把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往死里揍时
大家对所谓的政治正确终于开始坐立不安——
熊孩子真就必须死吗?
3、帮凶也会成为受害者
知乎用户@edmond 指出舆论上一种自极端化的现象,我觉得很能说明目前舆论的导向问题。
他认为,无论是知乎上绝大多数争议话题,还是社会上大的舆论走向,主流趋势距离平衡点的过分程度,与「掌握话语权的人群比例」总是高度相关的。
当这个比例高到了一定的程度,其不仅要占领主流观点,这个主流的观点还会形成一种新的「政治正确」,从而正反馈式地越来越走向极端,直到这个极端的程度足以带来等量的负反馈为止。
比如说,知乎上,既不是小孩也不是老人的年轻人掌握主要话语权。
于是产生了“老人都是碰瓷”、“年轻人就是不该让座”和“熊孩子打死活该”的思维模式,且愈发走向极端——
从批判熊孩子,
到开始默许对熊孩子使用暴力,
继而为对熊孩子采取无限制的暴力叫好;
从争论熊孩子闯大祸的事件,
到争论熊孩子细小过错的事件,
再到争论双方都有过错的事件;
整条线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走向极端,
极端之后发现居然仍能得到主流认可,
便在极端之上勇敢地再加极端。
简单来说,在这1.5万个对付熊孩子的案例和2.5亿的阅读量背后,
熊孩子的容错空间开始逐步下降——
从最初的熊孩子该收拾,
逐步发展为熊孩子该打,
最后在一阵喧闹声中演变为一种共识:
熊孩子必须死。
而所有为熊孩子说好话的人,则自然而然成了异类,背上了圣母婊的称号。
公交车事件的发生,其实是公众舆论高潮之后的一个集中爆发,这位男子脑子里想的肯定是“我今天要替天行道了,毕竟大家都想找熊孩子出气”,不成想被拍成视频以后,“本该”拍手叫好的那些人争相倒戈,又站在了熊孩子的一方。
在坏与不坏的衡量上,大部分人只是嘴上说说,而行动上永远找不到平衡点,要么极左,要么极右。
舆论趋势的极端化也不止存在于“熊孩子”这个标签之下。
比如现在微博上有人发某明星的肌肉照,下面一堆迷妹疯狂留言说“好想和他睡”“好想给他生猴子”,这就会产生一种另一种“政治正确”——让很多“懵懂”的刚接触网络的人认为“和人睡一觉没啥大不了”,等到他们失足出了事,曾经制造这种政治正确的人又会跳出来大骂“傻逼”。
如此循环之下,
谁都可能是受害者,
也都可能是帮凶。
4、帮凶的倒戈
作为曾经的「帮凶」,
在初为人父以后
愈发觉得这趋势演变背后存在着一个致命的漏洞——
这些占领舆论话语权的年轻人并没有养过孩子,且很大部分人家庭条件都不错。
因此像经济学里假设所有人为理性人一样,大家天然的认为只要好好教育,就一定能培养出乖巧活泼,如《爸爸去哪儿》中一样彬彬有礼的好孩子。
就像很多人认为穷人没钱就是因为不努力;
上不了好大学也是因为不够努力,
但却忽略了“投胎在河南农村跟投胎到北京市区的人”本身就存在不可逾越的现实差距。
也忽略了在城镇化比例59%的中国,近6亿人还生活在农村,
我不是说农村孩子就一定熊,只不过大部分人还是贫困人口,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哪有空搞什么素质教育。
其实这些穷人家的孩子也时常受到舆论的关心,
只不过当时是以另外一个“标签”出现——
「留守儿童」
按照“我国每3个未成年人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的比例
很大程度上这两拨人就是同一批孩子,
可能半个月前人们还在呼吁“请关爱他们”
半个月后就变成了“打死活该!”
5、孩子熊到底是谁的错
那撇开经济条件的制约,用最优渥的资源和关心就能教出完美的孩子吗?
我想“李天一”们足以给出一个否定的答案。
我也曾认为只要准备充分、报以无限的关心,总能把一切的控制权都抓在自己手里。
比如生孩子前,我们觉得只要遵循育儿书和医生的教诲,就能教出一个不哭不闹的好宝宝,因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可纸上谈兵终觉浅,事实哪有那么简单?
我自觉已经做得非常好,但依然避免不了孩子夜里的折腾。
你得精准的判断他的哭是尿是饿还是困了,更不要说讨人厌的肠绞痛和湿疹,有些原因引起的哭闹,并不是看看书就可以解决的,而是他作为一个幼小的生命体必须经历的过程。
作为父母,你可以一定程度改变他的习惯,但跳不过他必须的生长机制。
从孩子生长过程来看,新生儿脑容量只有正常人的四分之一
一岁可以到正常人的一半
两岁也才能达到四分之三
对于这阶段的孩子来说,
所有的不舒服基本都只能用哭作为信号来获得关爱。
而网上对熊孩子深恶痛绝的,
恐怕都是2岁前就会自己擦屎撒尿,通情达理的天才。
到了两岁以后的主观生长期,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感知世界,
这期间的玩具也是特别简单的“按茄子,响茄子”的简单回馈机制
这阶段的认知过程也是如此
他打你一下,你对他笑一下
简单的反馈里,并无对错之分
他可能只在试探世界的反应。
抛开“熊孩子”的标签,
仅从我们正常认知来讲
如果遇到亲戚家一个充满好奇心又好动的孩子
恐怕都会忍不住夸一句
“真好,这孩子真活泼”
并由衷的觉得“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值得鼓励。
可一旦上网贴上“熊孩子”的标签,
孩子就应该是原地坐下,一整天气都不喘才算合格。
说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表达自己一个略显焦虑的观点:
“我并没有信心教出一个任何错都不犯的孩子”
基因遗传学说,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从出生就已经决定;
现代心理学说,父母的教养也并不是孩子性格的决定因素;
我们只能做到力所能及地用自身优点来影响孩子。
借用网上看来的一句话
作为父母,除了在场所和人群上进行隔离以外,无法彻底消除一些现象。而作为社会抚育的参与者,其他人也应该为之付出一定的宽容心。这就好像现在叫嚷打死熊孩子的人,之所以能活到成年,是因为有人为他们付出了社会成本,没有在他们还小的时候、还熊的时候,打死他们。
在打死别人之前,先掂量一下自己是不是被人饶过一命。
我自己也从熊孩子状态一路走来
我也不能保证自己孩子在接下来的成长过程中一点错都不犯,
因此我还是希望这种“熊孩子必须死”的趋势可以回归到一个平衡点。
且不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起码保持一定的宽容心,暴打儿童并不能体现自身的力量和权利,因为你面对的只是一个脆弱的小生命罢了,你甚至随时可以像米脂县的少年一样大开杀戒,
但面对这种扭曲的权力,
若你选择以礼相让,
才是真正的力量体现。
最后吐槽一句媒体,本来5分钟的监控只截取了孩子开始踢人的37秒,前面发生了什么无从知晓,包括年轻男子为什么突然改变坐姿去说话,中间跟孩子说了什么,是故意激怒还是别的也不得而知,根据对小男孩情况的调查,他在学校和家里都算是非常听话的孩子,一点都不熊,
但媒体从头到尾都以“熊孩子”为标题,本身就有带节奏和吸引眼球的嫌疑,而且网友一条“孩子父亲并不生气,称早就想揍孩子”的微博也被当作真理来转发,
与其说这是一场舆论狂欢,
不如说是一场有预谋的屠杀。
好的情况是,
当年掌握舆论主动权的年轻人逐渐为人父母,
越来越多理智的声音开始出现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也再一次萌发新芽
这可能就是舆论演化的进程吧。
最后愿所有孩子都平安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