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整整两个月,终于在前天下午提交了离职申请。从去年十一月初到今年二月底,在辅导机构将近四个月的“打工”经历,也算是让我又提前体验了社会,对教师这一行当也多了些认知。
既然是老师,打交道最多的当属学生,最放松的状态也是给学生上课时候的状态。这种放松不是随意,而是一种不需要和“大人”打交道,不用考虑人情世故的自然状态。上课一起学习,下课一起玩耍,这种简单的交流比坐在办公室里有趣多了。
刚接触新学生的时候,内心是忐忑的。一是不了解学生,二是对自己没信心。就连平时所熟知的修辞手法也不知道如何展开来讲,只是硬生生地对着课件将知识简单地串联起来。经过组长的指点,加入自己的思考,“设计”课堂教学,用简单生动的例子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用《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来说明排比的修辞效果,用“红色的毛爷爷”来讲借代,比起对着屏幕干巴巴地照本宣科效果好多了。
面对不同的学生,老师要“因材施教”,哪怕所学习的内容都是同步的,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我带的几个学生为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习态度都很端正,不用怎么操心。但是学生A时间观念不淡薄,做事拖沓,上课的时候就要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读完某篇课文或者做完某部分习题,让他逐渐增强时间观念。学生B非常聪明,思考问题很积极,但是上课容易岔开话题,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把他拉回课堂,可以说“下课我们再讨论这个问题”或者直接说“好,该打住了,我们往下看……”学生C反应比较慢,有时候很简单的问题,她也回答得很离谱,让人哭笑不得。她的回答往往拘泥于学过的内容,思路太狭窄,所以在课堂上要注意训练她的发散思维,“开脑洞”。学生D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十分牢固,但课外知识有所欠缺,她需要的就是开阔视野,扩充知识库。只有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让学生有更大进步。
一对一授课和班级授课也有很大不同。前者只需要关注面前的一个学生,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你眼里,你也能很快捕捉到他的学习状态,采取相应措施。但是班级授课就没那么容易了,不仅要关注全局,更要关注个别,要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否则稍不留心,课堂就可能失控。因为有老师请长假,有幸带了五、七、八三个年级的班课,年纪不同,年级不同,课堂教学也大为不同。
五年级的小学生更关注课堂教学的形式,你的知识可以不有趣,但是讲课方式必须有趣,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赠汪伦》这首诗可能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但是背后的故事并不是人人都知道。如果你告诉他们,汪伦是李白的“粉丝”,写信告诉李白他那儿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我们的诗仙迫不及待前去赴约,结果发现“十里桃花”只是潭水的名字,“万家酒店”只是姓“万”的人开的酒店……他们是喜欢听的,学习兴趣有了,接下来的小组比赛读诗、背诗就不在话下了,再加上积极回答问题还能为小组加分的奖励,一堂课就会变得生龙活虎。
用对了方法,让小学生喜欢语文课并不难。他们在课堂上能专注,也会调皮,所以要防止课堂失控。比如说第一个孩子是真的肚子疼,让他上了卫生间,接下来可能还会有第二个、甚至第三个“肚子疼”的孩子,他们很可能是“跟风肚子疼”。有一次上课就遇到了这种情况,第一个孩子去卫生间之后,没过一分钟,第二个孩子说完“老师我也肚子疼”,就站起来要出教室了。他的表现不像是真的肚子疼,于是我比较严肃地制止了他,结果他委屈地哭了。我问他们:“如果每个同学都说肚子疼,一个接着一个上卫生间,那我们的课还上吗?”他们默不作声,我借机又重申了上课纪律,在下课的时候安抚了那个委屈的孩子。想到之前看的一篇文章里提及类似的事情,描述教育的困境:

文章中的事实也许稍有夸张,但不可否认,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课堂中的确存在,也许此时只能祈祷自己面对的是明事理的孩子和家长了。
七年级的同学刚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小学生爱玩儿的天性还有很大保留,所以课堂上也需要辅之以一定的形式,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八年级阶段是关键阶段,逆反心理加深,我的感受是知识的魅力更能征服他们,没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在他们面前很可能就会丧失威信。
至于九年级,面临升学压力,很容易遭受打击,所以要对他们进行适时鼓励。我带的那个九年级学生比较特殊,有抑郁倾向,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因为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对学校产生恐惧心理,家长将她送到辅导机构读全日制。还没开始给她上课的时候就从咨询师那里了解到了部分关于她的情况。她家境很好,我以为会是那种桀骜不驯、趾高气扬的叛逆学生。第一次上课却出乎意料地顺利,除了她回答问题不很积极之外。她看起来性格文静,一节课下来发现她学习很踏实,语文基础一般,一点儿也看不出来会是和学校老师“对抗”的学生。
至今还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第二次给她上课。在咨询师的嘱托下,原本是要多开导她,让她早点回学校正常上课的,结果两个小时的时间,我没有讲任何的语文知识,倒是陪她哭了大半天。“我是一个很能忍的人,但是这次我实在忍不下去了。每次都不听我解释,劈头盖脸就骂我,还骂得那么难听,明明就不是我的错。从初一开始就这样对我,我受够了……”她说的是她的某学科老师。“我的父母也不理解我,他们觉得这么点儿事儿用不着这样,怪我小题大做。他们认为我有病,带我去看心理咨询师,我爸听完还笑着说那个医生说的真对……我一点儿都不想上学了,现在一想到学校,我就害怕……如果考不上高中,我就去死。我爸同事的孩子当时都跳楼了……我外公还认为我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抽烟喝酒打架什么都做,可我明明不是这样……”她一直在哭诉自己不被理解的种种遭遇,因为不想去学校,她用头撞墙反抗父母。两个小时中,她说的最多的话是“我真的想去死……”
我是个见不得别人哭的人,看到她难受的样子,也不由得流泪。但是,作为老师,我不能仅是一个倾听者,更何况她一直说到“死”,让我不得不警惕起来。我需要做些什么,让她慢慢振作,打消那个可怕的念头。我尝试了解她的兴趣爱好和让她感受到温暖的人。她曾经喜欢画画,尤其是画人物塑像。之前有一位美术老师,她很喜欢,老师也很欣赏她的绘画天赋,但是后来那位老师不教他们了,加上课业负担的加重,她早就不画了,现在对画画也没兴趣。她也喜欢看恐怖片,那些恐怖镜头中一个个死去的人让她看得兴奋,她希望变成那些面目狰狞的人把周围的人撕得粉碎……我听她说这些,有些毛骨悚然,不知道该怎么开导她,愈发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值得欣慰的是,她愿意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也算是一种宣泄吧。也许是因为我听她说了,陪她哭了,快下课的时候,她说:“老师,我第一次见你就觉得你特别好,是一个温柔的老师。”我只笑着说了句:“以后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儿都可以跟我说。”
这之后,每次给她上课都很顺利,偶尔她也会跟我说她的学习状态,有一次还告诉我,她必须要考好给那位骂他的老师看。无论是什么让她有学习的动力,都希望她能对生活充满希望,发现生命的美妙。这个年纪的她,本应是如花绽放的。
接触每个年级的学生都会让我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经验也好,无力感也罢,总归是经历了,感受了,成长了,欢乐的片段也存在于心。
第一次给六年级学生A上课时,课间,他给我一句上联:“在上不是南北”,让我对出下联。我以为是古代一幅有名的对子,就按照对偶的格式思考了一下,这一想,南北对东西,上对下,再连起来……这明明是一个坑让我往里跳呀……然后我就笑了:“老师知道答案了,但是我不读出来。”他也“狡猾”地笑了:“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上当了……上次我让聂老师读,她都读出来了……”看来这孩子大概是给他认识的人都“下过套”啊!幸亏我反应快,识破了他的小把戏!再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是忍不住开心。
可以在课后一起玩儿魔方,被碾压也无所谓;你带我去吃好吃的盖浇饭,我带你喝蜜雪冰城的奶茶;坐公交借我五毛钱也必定会如数归还;会被夸穿裙子的照片好看、会收到放在书包里快化了的巧克力、会被邀请在同学录上写下寄语、会听到“老师你虽然看着不小,但是有一颗童心,像个小孩子(是夸我呢还是损我呢?!)”……相处久了,真的会享受这种过程,因为他们真的是太可爱了!
结束了短暂的“打工”经历,也许不会再见到他们中的某某某,也依然在心里祝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也感谢和他们相处的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