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在我初为人母后,并没有成为与父母和解的理由,反倒是更加觉得自己当年可怜兮兮。
虽也知道父母不易,并未诉诸表面,但内心深处,有很强烈的补偿心理,结果就是全身心的扑到孩子身上,忽略了很多其他也很重要的人与事。
真正救赎了我,使我摆脱了纠缠我三十多年对父母的怨怼情绪的,是前不久读到的李笑来的一句话,“父母也是需要成长的。”
好像就在读到这句话的一瞬间,长久以来与父母有关的那些压抑、不满、期待都释然了。
原来是自己对父母要求太高么,而忘了他们其实也没有被宠爱过。
爱,就像有人打的比方,像装在油罐里的油,里面装了油,才能给别人加油。
父亲襁褓之中被祖母收养,身世坎坷;母亲兄弟姐妹众多,序齿又在中间,能得多少关注呢?
这样的人生经历,让他们成了记忆中父母的样子吧:从没有直白的表达过爱,很少甚至想不起来得到表扬的片段,在他们看来,辛苦工作保证了孩子的衣食、求学,已经很不错了。
毕竟,他们年少时要做很多农活,为了继续读书,要想办法自己挣钱,要顶住嫂子的白眼,向参加工作的兄长讨要学费。
和我就在县城读书不同,他们当时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学校,物质条件很差。
特别是母亲,学校在另一个乡里,离得太远,只能住校,吃的就是家里一次背的干窝头。睡得是十几个人在一起的大通铺。
冬天连火炉都没有,只有薄薄的、根本抵挡不了严寒的被子,即使不脱衣服,还是常常被西北凌冽的寒风冻醒。
在他们的世界里,我的生活是该知足的吧。所以才会对自己熬夜写就的给他们的信不以为意,觉得我是在没事找事,“为赋新词强说愁”,全然不顾当时正值青春期的我已经几欲崩溃。
以前我曾满腹怨言,可当我的生活不如意时,我才发现,我那朴实平凡的父母搭建的那个家,是我的心灵可以归依的港湾。
渐渐的,回娘家终于不再那么痛苦,总是充满怨气的母亲抱怨的少了,许是时间渐渐抚平了当年的那些伤痕,让她不再一次次提及奶奶和姑姑一家给她的伤害。
所谓“本性难移”,也许对父母来说,要让他们成为和我们一样把对孩子的爱挂在嘴上,体现在花钱上,可能性不大了,但是,细细去体会,他们的爱,是真真切切的,如细雨润物细无声。
特别是生了二宝以后,和母亲的接触多了,更多的了解了她,间接了解了父亲,心中的那些怨早已远去,留下的是深深浅浅的痛,为他们受过的苦,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更为自己已过而立,还要让他们为我担忧。
世间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谁能想到,竟然是在这个年纪,诸多遭遇后,和父母达成了和解呢?
还记得某天和母亲聊天时,她正在收拾大宝扔得到处都是的玩具,其中有购物时包裹商品的有塑料泡的包装纸,大宝一度很喜欢捏泡泡玩。
她一边和我说话,一边跟孩子似的捏着泡泡。忽然,觉得妈妈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不仅仅是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