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惯了北方南北纵横的宽大街道,再看海口的街道,起初是不习惯的。不仅不习惯,而且容易不辩东西南北。
因地势地形原因,海口的街道南北纵横的很少,大部分的街道都在不经意间拐了弯。你明明是向东走,一会儿就发现面朝了南。
在这样七拐八弯的街道里,有几条街巷是我常去的、熟悉的、起初厌恶、待离开后怀念的。
白坡里
白坡里是我在海口认识的第一条街。
从我的住处出来左拐,下去一道小小的水泥斜坡,斜坡的马路对面有一条极其不起眼的小巷子,叫白坡里。
说它是巷子,是因为它的两旁都是民居,民居之间挨挨挤挤,左凸右缩,自然而然“让”出了这么一条小巷。
第一次进巷子,它给我的印象是: “窄”“腥”“湿”“闹”。
窄,是真的窄。最窄处仅能容两个人擦身而过,若是摩托经过,人只能避让,否则就得贴在墙上成了蜘蛛侠。巷子联通的是两条城市主干道,比从大路过去方便许多,因此来往的人熙熙攘攘,加剧了巷子的“窄”。再加上从巷子头到巷子尾,各式各样的小商贩,吸引了大量居民日常采购,导致巷子窄上加窄。
腥和湿,来自于卖海鲜的摊贩。那些随地摆放的小鱼小虾扇贝螃蟹,让你切身体会到什么叫海滨城市。摊贩附近的一摊摊水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混合地上刮下的鱼鳞,升腾在热空气中,使整个巷子弥漫着浓浓的腥味。初次去那条巷子,我就像讨厌行走在泥土上的猫咪,感觉无处下脚,百爪挠心,厌恶至极。
这样一条功能小巷,闹是理所当然的。摊贩叫卖声、路边小店传出的麻将声、摩托轰鸣而过声、喇叭声、讨价还价声、小孩哭闹声不绝于耳。
大英路
如果你想体验海口的夜市,大英路是一个去处。大英路的入口处有几家火锅店,每到华灯初上,热浪退去,穿着拖鞋的男人和打扮入时的女人三五成群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乘坐的交通工具一色的是摩的,所以蜂拥而至的不止是人群,还有大批轰鸣的摩托车。一踏入路口,街道两边火锅店的店员就开始在旁边热情揽客:“小妹啊,来吃火锅啊。”“帅哥啊,来这边喽,这边有位置。”海口的这种火锅和北方的大不相同,倒是有点类似于重庆火锅大排档的感觉,在街边摆好桌椅,一箱箱酒水码在旁边。服务员来回引客、端食材,穿梭于桌椅之间。旁边还时不时有中年妇女,臂弯挎着篮子,挨桌问:“要不要花生米啊?毛豆呢?”路口处除了火锅店,还有好多烧烤摊。每到夜晚,摊主就推着各种烧烤车出摊了,烤的东西还是海鲜为主:鱿鱼扇贝生蚝各种鱼虾应有尽有,其他蔬菜玉米等只能算配菜。
这时候站在大英路口外面朝里看,只能看到烟雾缭绕熙熙攘攘。大老远或许就能闻到烧烤的油烟味。这似乎和好多人向往的海滨城市相去甚远。但,这就是人间烟火气。
我曾多次穿梭在这条街道上,看着旁边自在穿行的蟑螂,一边尖叫,一边吃着大排档火锅;也曾在福建爷爷开的沙县小吃店,吃了无数次的牛腩面,葱油拌面,蒸饺,绿豆汤;也在那条街上尝到了传说中的清补凉……
在海口生活的几年里,我也看了很多漂亮的繁华的具有南国风情的街道,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白坡里和大英路。
后来有几次又回到海口去旅游的时候,我又特意去了那两条街,有些东西和记忆中的一样,有些却不复存在了。看着那些曾经留有足迹的地方改头换面,心里难免怅然。
这就是人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