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清廷一共设有十二位总督,除了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以及负责辖内河道事务的南河总督和东河总督之外,其余九位总督皆为掌管一省或两三省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那么,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任总督,这九位封疆大吏在任期间都做了什么,清朝灭亡后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呢?
直隶总督张镇芳:短暂获袁世凯重用,失势后移居天津
张镇芳生于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中进士,被分配到户部做了个六品京官,一做就是八年。此后,张镇芳虽然因为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随銮驾西逃而获得重用,但也仅仅被升至四品。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作为袁世凯兄长袁世敦的妻弟,随着袁世凯获得重用,张镇芳也随之飞黄腾达,先后经袁世凯被任命为直隶银元局会办、直隶差委总办,天津河间兵备道,不久又升任长芦盐运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袁世凯调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张镇芳得以代署直隶总督,不过时间不长便被杨士骧所取代,直到宣统三年十二月十五日(1912年2月2日),才接任病休的陈夔龙正式担任直隶总督,不过在任仅十天宣统帝便退位了。
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在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张镇芳被任命为了河南都督兼民政长,虽然在任期间为镇压二次革命出力甚多,但在两年后,却因镇压白朗起义不利而被撤职。民国四年(1915年),张镇芳主持官商合股办盐业银行,用以对抗外资。
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借调停“府院之争”发动复辟,期间张镇芳被任命为了议政大臣兼度支部尚书,结果张勋复辟闹剧仅仅持续了十二天便失败了,事后张镇芳自然也就此失势,移居天津的他再也没有介入政治,最终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病逝于天津,终年70岁。
两江总督张勋:率辫子军发动复辟,失败后转投商业
张勋生于咸丰四年(1854年),早年丧父丧母的他于光绪十年(1884年)于长沙参军入伍,官至参将,先后隶属于广西提督苏元春和四川提督宋庆,后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调入袁世凯麾下,随其前往山东镇压义和团,并于数年后升任总兵。
宣统元年(1909年),溥仪即位之后,曾多次担任慈禧太后扈从的张勋,被提拔为了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武昌起义”爆发后,镇守南京的张勋因对抗革命军,被清廷任命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为了表忠心,张勋及所部一直留着发辫,因此张勋也被称为“辩帅”,麾下军队则被称为“辫子军”。
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后,张勋所部改称武卫前军,移驻兖州,但仍禁止麾下剪去发辫。“二次革命”期间,张勋曾率部前往南京镇压讨袁军,并被袁世凯授为将军府定武上将军,任江苏督军。民国四年(1915年),因拥立袁世凯称帝,又被赐予一等公爵。
民国六年(1917年),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与段祺瑞爆发“府院之争”,张勋则借调停的名义,率“辫子军”北上策划复辟,并最终于同年7月1日拥立溥仪复辟,张勋则被任命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获封忠勇亲王。
“复辟失败”后,张勋逃往天津德国租界区,后虽获赦免但再也没有进入政界,转而投资商业,倒也算家财万贯,张作霖曾想重新起用其为长江巡检使兼安徽督军,但被张勋所拒。民国十二年(1923年)9月,张勋于天津病逝,终年69岁,溥仪赐谥“忠武”。
湖广总督瑞澂:逮捕革命党激发武昌起义,弃城而逃终病逝上海
全名博尔济吉特·瑞澂,蒙古族满洲正黄旗出身,乃大学士琦善之孙,黑龙江将军恭镗之子,生于同治二年(1863年)的他,曾先后任刑部笔帖式、主事、户部员外郎等职,因在“八国联军侵华”时留守京城有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外放九江道台,后因官声调任上海道台,并先后升任江西按察使、江苏布政使等职。
宣统二年(1910年),瑞澂升任湖广总督,与前任张之洞比起来,瑞澂在任期间鲜有作为,最大的功绩恐怕就是禁止百姓吸食烟土了。后来,瑞澂又提出修建川汉铁路,并被任命为总办,后因四川保路运动兴起,瑞澂遂调集军队准备进军四川。
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俄租界巡捕缴获武汉革命党人名册并将之交于清廷,湖北布政使陈树屏建议销毁名册,但瑞澂却在师爷建议下追捕革命党,先后逮捕三十二人,结果导致军心骚动,最终激发“武昌起义”。
作为激起“武昌起义”的责任人,瑞澂既没有出面安抚起义的士兵,也没有积极调兵平叛,而是让人在城墙角挖了个洞,就此弃城而逃,先是逃到了上海,在得知清廷欲治其罪后,又跑到了日本,直到宣统退位后才返回上海,最终于民国四年(1915年)病逝,终年52岁。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于东北大肆捕杀革命党,民国时主持修撰《清史稿》
出身汉军正蓝旗,出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官、湖北乡试副考官、福建道监察御史、安徽按察使、陕西按察使,以及甘肃、新疆和山西布政使等职。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月,在出任山西巡抚数月后,赵尔巽又调任湖南巡抚,在任期间不仅大力推广新式教育,还通过开设矿务公司抵制列强矿商。次年,赵尔巽升任户部尚书,在任期间成立财政局,铸造银元。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又升任盛京将军,在任期间创办东三省银号,发行纸币,使得奉天财政大有改观。
此后,赵尔巽又先后担任江西总督、四川总督,并于宣统三年(1911年)调任东三省总督,东三省作为满清发源地,东三省总督设立虽晚(1907年新设),但权力却很大。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东三省亦是暗流涌动,赵尔巽遂调集军队准备随时镇压,迫使革命转入地下,后又成立保安会大肆捕杀革命党。
民国元年(1912年),宣统退位后,被解除职务的赵尔巽遂隐居青岛,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赵尔巽在其多次拉拢下,最终出任清史馆总裁,主持修撰《清史稿》。民国十四年(1925年),段祺瑞执政期间, 曾任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
民国十六年(1927年),赵尔巽花费大量心血的《清史稿》付梓,同年9月3日,赵尔巽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四川总督赵尔丰:任内爆发四川保路运动,后被尹昌衡所杀
赵尔丰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乃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弟弟,纳捐为官后,在担任山西静乐、永济等县知县期间,得到山西巡抚锡良赏识,在锡良调任四川总督后,随之前往四川任职,先后任川滇边务大臣、驻藏大使等职,在此期间为平定西藏叛乱、收复西藏立下功劳。
宣统三年(1911年)4月,四川总督赵尔巽调任东三省总督,朝廷遂命赵尔丰接任四川总督一职。到任后不久,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当时赵尔丰也一度认为“四川百姓争路是极正常的事”,因此一面开导民众,一面电恳内阁“筹商转圜之策”,但清廷非但不理,反而要求赵尔丰对民众予以镇压。
在清廷的迫使下,赵尔丰只能履行旨意,结果酿成了“成都血案”,进而激起民变,四川大半州县沦陷,因川军不愿镇压,清廷只得调湖北新军入川平叛,结果导致武昌兵力空虚,成为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线,结果赵尔丰因此被罢免,留任边务大臣。
“武昌起义”爆发后,四川各地官绅商议后宣布独立,并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宣统三年(1911年)12月6日,成都军队发生哗变,乱兵在成都四处抢劫,在百姓的请求下,赵尔丰遂以总督名义张贴布告安定军心。
成都暴乱平定后,经张澜提名,军政部长尹昌衡被推为大汉军政府都督,当时不少人都以为是赵尔丰发动的兵变,因此尹昌衡便命人将赵尔丰抓了起来,并在成都皇城坝召开公审大会公审赵尔丰,当众尽斥其罪,后将其当场处决。
两广总督张鸣岐:清末时期镇压起义,抗战之后沦为汉奸
张鸣岐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后就馆于广东布政使岑春煊家,深得其器重,后长期跟随岑春煊转任各处,后经广西巡抚李经羲的推荐,充任广西太平思顺道道员。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经岑春煊推荐,张鸣岐出任广西布政使,署理广西巡抚(次年实授),在任期间一面镇压民变,一面推行“新政”,一时间颇具虚名。宣统二年(1910年),张鸣岐通过贿赂庆亲王奕劻得以署理两广总督,次年广州将军孚琦被刺身亡,张鸣岐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
在任期间,“广州起义”爆发,张鸣岐丢下父亲妻妾,翻墙越屋逃至水师公所,指挥清军反扑。“广州起义”失败后,张鸣岐又亲自下令捕杀包括林觉民、喻云纪在内的革命党人四十三人。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广东再度风起云涌,首鼠两端的张鸣岐先是宣布广东独立,后在清廷要求其维持当地秩序的情况下,态度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变,结果导致广东局势剧烈动荡,张鸣岐见局势失控,遂携款潜逃至日本。
袁世凯上台后,张鸣岐回到北京闲居,此后先后充任广西民政会长和广东巡按使,后因支持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伯爵。“护国战争”爆发后,张鸣岐脱离政界,先后移居上海法租界和天津租界。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不甘寂寞的张鸣岐又与白坚武狼狈为奸,勾结日本特务,就此沦为汉奸,哪怕在日军濒于战败之际,还与汉奸王揖唐、殷汝耕等发起乙酉法会,祈祷“大东亚战争之必胜”。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不久,张鸣岐在民众的声讨中死去。
云贵总督李经羲:在任期间庇护革命党,民国期间于北洋任职
李经羲生于咸丰十年(1860年),乃是清末重臣李鸿章之侄,光禄大夫李鹤章之子,于光绪五年(1879年)以优贡捐奖道员,历任四川永宁道,后任湖南盐粮道、按察使、福建布政使、云南布政使等职,以及广西、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巡抚。
宣统元年(1909年)2月,李经羲升任云贵总督,在任期间曾兼任云南讲武堂总办,曾宣称云贵总督可以不做,但讲武堂不可以不办,从而培养出了一批极为优秀的军事将领。因早已看清了清朝覆亡的命运,因此对于眼皮底下的革命活动,长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曾资助松坡将军蔡锷。
“辛亥革命”期间,李经羲虽不愿背叛清廷,但蔡锷等念其对革命有一定贡献,还是命人将其全家护送出境,经越南、香港后抵达上海,不久又迁居青岛。后曾与王芝祥、于右任等在北京组织国事维持会,后于民国二年(1913年)被袁世凯任命为政治会议议长,次年又先后改任参政院参政、审计院院长。
“府院之争”期间,黎元洪在罢免了段祺瑞的国务总理后,任命李经羲为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但因“张勋复辟”的原因,李经羲就任不足一周便又去职,后移居上海。民国十四年(1925年)9月,李经羲病逝于上海,终年65岁。
闽浙总督松寿:福州起义中拼死抵抗,兵败后吞金自尽
全名佟佳·松寿,出身满洲正白旗,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以荫生官工部笔帖式逐渐升为郎中,历任陕西督粮道、山东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江西巡抚、江苏巡抚、工部右侍郎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热河都统、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察哈尔都统等职。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松寿升任闽浙总督。“武昌起义”爆发之后,福建革命党人彭松涛自日本归来,在争取到福建新军协统许崇智等人的支持后,准备发动起义。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8日,福建咨议局议员劝其交出政权,但被松寿所拒绝,于是革命党人于当晚发动“福州起义”,松寿则组织旗兵拼死抵抗,双方激战一夜,战败后的松寿见大势已去,遂吞金自杀。
陕甘总督长庚:武昌起义后境内乱成一团,宣统退位后交权退隐
全名伊尔根觉罗·长庚,出身满洲正黄旗,生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曾在伊犁将军荣全麾下任翼长,因平定白彦虎之乱有功,得以升任伊犁副都统,后历任驻藏大臣、成都将军、兵部尚书、伊犁将军等职。宣统元年(1909年),长庚升任陕甘总督。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陕西地区也是动荡不安,既有革命党人望风而动,又有奉命督办军务的陕西巡抚升允以“勤王”为名,率兵攻打各地革命党。宣统帝退位之后,长庚将总督印交给甘肃布政使赵维熙后就此退隐,四年后去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