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而研之(三七)千钧凝一处,赤尺水可兴波

教而研之(三七)千钧凝一处,赤尺水可兴波

作者: 信陵脱剑 | 来源:发表于2021-08-22 11:34 被阅读0次

最近拜读了张秋玲老师的《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一书,受益匪浅。现将个人的一点感悟整理如下:

一、 重要内容摘录

1、教学设计是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组成一个有序的教学系统,是由分析、计划、实施、评价、修改等五个环节构成的一个非线性结构。

2、学科教学认知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

3、许多常见的教学搁浅现象,并非双方无力对话,而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转译语言出现了问题,教师传递出来的有声言语与学生可理解的语言之间出现了语言链上的错位。

4、教学语言的信息差指教师传递的信息与学生接受的信息不等值,有时是信息减值,有时是增值,有时是改值。

5、教师专业提升的着力点:成功点、失败点、疏漏点、改进点、生成点。

6、教学环境包括感性的物理环境(班级规模、教室布置、课桌摆放、自然条件)和隐性的心理环境(人际关系、班级文化、教学气氛)。

7、文本情境:指含有语文教学元素的各类语言作品,是基本的语文教学材料。

8、同一课程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教材内容实现。

9、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是通过一篇篇成型的文本呈现给学生的,学生看到的不是直接的教学内容,而是由语言文字符号构成的编码系统,这套系统是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结果,而不是过程与方法,作者的过程与方法内隐于结果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仅仅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教材内容不是直接的教学内容,社会文本与教学文本的不同。

10、课堂导入可分为语言类、活动类和媒体类导入;课堂提问包括编者的问题、教师的问题和学生的问题;教学活动包括读的活动、圈点批注、课文复述、班级作文、课本剧等;板书包括文字板书、图形板书;结束语有归纳式、朗诵式、讨论式、设问式、比较式、作业式、悬念式等;作业类型有记忆型、理解型和应用型。

二、对照式反思教学设计是教师能否顺利落实教学的关键,是学生能否顺利学到知识的关键,是教学活动是否科学有效的关键,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反观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教学设计可谓天天写,周周写,年年写,按理说应该对之非常熟稔才对,然而稍加反思,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有些课文教学设计写了十几次,对重难点的处理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不甚了然;有时候做教学设计时自我感觉良好,但是一到课堂实践,才发现完全不是那回事;更多的时候则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成了两张皮,各走各的,设计归设计,教学归教学,没有起到相互的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

首先是思想上认识不到位。对教学设计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各环节的具体所指不甚了然,比如课堂导入包括哪些类型、教学方法都有哪些、板书设计的基本种类等都不太了解,自己心里没有清晰的知识架构,导致在具体做教学设计的时候茫无头绪;二是对隐藏其后的相关原理缺乏明确的认知,如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各环节为什么要那样设计等都不太明白,俗话说意识决定行动,思想认识上都不到位,具体实践上自然就会差之千里。

其次是方法上不够科学合理。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有很多途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习,学习他人好的设计,学习名师的设计,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学习自然可以达到博采众长的效果。但是自己在教学中却下不下这样的恒心,常常是图简单,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容易怎么来,怎么最省时间怎么来,把一本教学设计参考书当作万能的法宝,上面怎么写,我就怎么写,人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最后的教学设计也是应付的多,走心的少。一年的教学设计写下来是厚厚的几大本,可是自己上课又用到了几次,真正放在心里的又有几个呢?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能叫“写”或者“抄”,连个“仿”字都谈不上,何谈“设计”?也难怪自身的水平一直徘徊不前了。

再次是缺乏必要的反思。有句话说得好: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其实教学设计又何尝不是呢?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大多是经过反复地修改和磨合,最终形成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学的好设计。反观自身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本来就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而在教学之后基本上是教过扔过,没有必要的反思,更没有回头进一步修改教学设计的勇气,有时候明知自己的东西惨不忍睹,却依然不愿意去面对和改进;有时候有一些好的想法却没有及时记录,偶尔记录下来也是零散的多完整的少,对自己的教学素养难有大的促进作用。如此日积月累,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忽略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了。

三、 后期改进方向

(一)提高认识。有些问题看似是行动上的问题,根源却出在思想上。习总书记说要“不忘初心”,作为一名教师,初心是什么?初心就是搞好教育和教学,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需要我们做很多的事,而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显然是其中的基本能力之一。教育没有小事,教学设计虽然只是教育众多环节中的一环,但其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学问,囊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众多范畴,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在平时要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专业书籍,提高自身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力争站在比较高的角度俯瞰,而不是站在山脚下向上仰望。俯瞰易于总揽全局,仰望则容易被细枝末节所吸引,在边角纠缠不清,造成的结果就是重点偏移。

(二)改变方法。关键要改变之前的“写教案”和“抄教案”,真正把“设计”两个字落在实处。面对一篇课文,先想想自己应该怎么教,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需要教哪些内容,要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想好之后还要写,写下最关键的地方、最重要的地方、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把自己的思维尽量用文字具体化,变成实际可观测的客观部件;写完之后还要回头查看,认真思考,勇于修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针对学情打造最科学的设计,杜绝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当然了,在强调尽量自己设计的同时,也可以参照一些名师的优秀设计,不妨用一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参照、借鉴、融合,最后形成属于自己的“独一份”,用程翔老师的话来说,这就可以叫做课堂作品了。

(三)及时反思。每节课结束之后,都应该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必要的反思,当然,反思包括很多方面,在这里仅指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想一想这节课那些地方用到了教学设计的思路,结果好不好,学生反应如何;哪些地方偏离了教学设计,为什么会偏离,结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教学设计,如何改进?做到这一点最难的是要有反思自我、质疑自我、分析自我的意识,老实说,这一步很痛苦,可是没有这一步就不可能有质的提升;第二步是反思的点要正确,要对路,也就是要抓住最有价值的地方,这对教师的素养是极大的挑战,不同的教师眼里所看到的都不尽相同,有时候甚至看不见,这时候可以借助外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请教有经验的老师等;第三步是反思之后还要及时记录,最好能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分门别类逐一积累,达到点和面的结合。

结语:总之,教学设计的学问很深,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这需要教师,也要求教师认真钻研,反复磨练,最终才能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从而为教育教学更好的服务。

张远超写于2021年8月

相关文章

  • 教而研之(三七)千钧凝一处,赤尺水可兴波

    最近拜读了张秋玲老师的《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一书,受益匪浅。现将个人的一点感悟整理如下: 一、 重要内容摘录 ...

  • 教师的教研素养

    “教而不研流于浅,研而不教流于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要有一定的思想。作家在写人物对...

  • 评课

    1评张靖宇老师的古诗教读课:《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 张老师的课,是我喜欢的类型,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尺水兴波。...

  • 尺水兴波,你用过这招吗?

    向来喜欢看电视剧《铜牙铁齿纪晓岚》,诙谐有趣,正直无私,一幕看罢,捧腹大笑,又看一幕,又水落石出。佩服纪晓...

  • 上邪

    (文本源臻宝) “金棱神之殿藏,寸长一尺,色泽水青,赤灵铁铸,...

  • 悟《学记》四

    十一、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

  • 《学记》第八章 教成四则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

  • 教而不研,行之不远

    教而不研,行之不远 ——沭阳教育“里子工程”是教研 ...

  • 梁才颂(并序)

    日染山赤,水漾云丹。流光辉之浩浩,衣落影而纤纤。清风稍温,吹艳鸟以生息;泠波微寒,触锦鳞而内敛。德溪之畔,梁山...

  • 大学之法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而研之(三七)千钧凝一处,赤尺水可兴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kvc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