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霞君学经典,读《论语》听故事: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该做的事却不跟着去做,自己有缺失却不能立刻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

荡相遣执讲故事:
心问
夜深了,孔子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灯火阑珊处,一片寂静、肃穆。
“有人私下比我为老聘,彭祖,我怎么能比得了呢!老聘骑牛出关,三千言《道德经》留世,必将千古传颂,启明华夏;彭祖历经商周八百年,善养天寿,齐比南山。我有什么呢?我虽然开坛设讲,传授的是天经地义,正统之礼,整理的是先圣遗文,都不作只言片语。我空有一物,且垂垂老矣!已是将死之人,我比不了老聘、彭祖啊!"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我这一辈子,都做些什么呢?"孔子陷入了沉思,一生之得失,身心所触,如影自现。
“说来我不过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人之所长,默记于心,反复琢磨,自成己用。木匠之活,御车之技,吹鼓之用,祭祀之礼,心有所喜,学不厌弃,技艺加身,名可自立。"
“想来十五志于学,三十立于世,开坛传徒,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知疲倦。俯仰自问,无愧于心。"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当下之时,徒儿各有所成。或承师传教,或主政地方,家国衣食无忧。外忧虽无,内忧犹存。"
夫子思及此,咳嗽两声,动作不大,胸部却有起伏。老人腰背佝偻,白须过膝,灯影下衣袖颤动,行动已是艰难。但老人之心,却是活跃的。
“人的一生,修德为本,德之不修,何以成人?"思及此,他想到了阳虎。阳虎出身孟氏大族,仪表堂堂,技艺超群,有为官之能,却无修德之本,瞒上欺下,不知收敛,虽得一时之势,终落欺主之名,客死他乡,难归故里,可悲可叹!
“人要主世,不得不学。祖上所传,终是遗物;发奋向上,方可成己。"思及此,夫子想到了冉氏三贤。“犁牛之子骍且角,山川其舍诸"。夫子笑了。出身有贵贱,学可护其贵,亦可化贱为贵。学习,世之有志者,必践行之大道。
“义乃信之根基。行走天下之人,义存于心,无有障碍,信立于世,遍有兄弟。然义非为气之所使,必循于仁,合于礼。如有相违,恐有灾祸。"思及此,夫子长叹一声,眼泪娑婆,他想到了子路。这个气血豪迈的男子,自从追随于己,侠肝义胆,无人敢欺。及至老矣,却因季氏用冉求而忽略了自己,留卫不归。最终慷慨赴死,虽成义礼之名,终归令老夫痛心呀。
“斯人斯命矣!"夫子轻叹一声。
“人贵有知,无知不辨善恶。颜回不二过;子路闻过则喜。这是有自知之明。知过难迁,不善不能改,难道没有灾祸吗?"孔子想到了宰予。这个聪明的学生,他怎么能不辨善恶,只不过是爱逞一己之能罢了。口舌之辨,怎可能掩一世之过呢?天理昭昭,知过为善,能改犹善啊!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思想的活动,使孔子身上似乎充满了力量,脸上也浮出了光彩。他试着独自站了起来,伸了伸腰枝,还灵活舒展了不少。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我已经衰老得不成样子了!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梦到周公了。我终于可以与他老人家相会了。"
夫子和衣躺下,他要做个大梦了,他要给周公汇报一下,面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局,孔丘已经尽力了。至于结果如何,就要看华夏后世子孙之经纶啦!
(7.5 子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