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除了政府目前的一系列有益行为~~~比如“一带一路”、孔子学院等尝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有效方式和载体?我觉得有。而在本书中,我分享的就是这方面的思考及结果。
我的探讨涉及内容很多,但主要还是着重于人和图书。这些年,我们的文化传播工作,主要依托的便是文化志愿者和图书这两大载体,也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现在,我们的传播已经走出了国门,虽然还没有在国外造成很大的影响,但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附录2中的那些分享,除了基于我在海外考察后的一系列思考,也是基于我们的团队所取得的一些海外传播经验。而据我观察,国内能进行这么深刻(甚至有些超前)的思考和分析,还能给出具体建议、分享实战经验的书,其实并不多,成功地走出国门,将影响力慢慢波及开来者,同样不多。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理由之一。
我觉得,有些经验其实是应该共享的,因为中国文化传播本就不是个小团队可以完成的事情。虽然我们的团队在不断地成长,但无可否认,我们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如果能有一些有力量的朋友看到这本书,认可我们在传播方面的愿景和思考,愿意跟我们合作,一起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扩散开去,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而另一个更简单的理由是,我想用这本书教会志愿者们如何做事。所以,书中时不时就会出现一种苦口婆心、絮絮叨叨的味道,就像现在,有些东西已经讲了很多遍,但我还是得应该拿出来强调,于是就再讲了一遍。希望大家能理解。
随着传播的脚步走得越来越远,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也得出了更多的结论,其中,我认为最具重要性的是以下两点。我甚至认为,想要将中国文化传播得更广,就必须在这两方面着力。
第一,最好能依托商业行为传播文化。只要商业品牌能在一个地方立起来,它背后的文化就能进入那块土地。我去欧洲、亚洲、北美洲的各个国家考察时,看到得最多的就是华为手机的广告。“华为”这两个字,直接影响了很多国家。在国外,这是最为强大的中国文化元素。第二,影视作品也是文化传播很好的载体。美国文化能以强势的面貌席卷全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影视大片;韩国和日本的文化能在中国流行,几乎全赖于韩剧、日剧和日本动漫的倍受中国年轻人热捧。而反观中国影视作品的海外影响力,却实在是不容乐观。在海外的些地方,我能看到章子怡的电影,但我几乎看不到其他的中国电影,中国电视剧就更不用说了。据说有些中国电视剧在韩国也很火,但我不太了解,而且据说也只是不多的几部而已。总体来说,中国的影视作品中,得到海外观众热捧的并不多,也没有任何一部的影响力能达到《复仇者联盟》的级别。所以,在影视作品传播方面,我们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我们实在没有必要限制自己的思维,时代在变化,世界在日新月异,无数的事实都在证明革新的重要性。至今,我在海外都没有看到太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偶尔看到的时候,也都是寺院、唐人街、中国餐馆等。而这些地方,几乎没有造成任何文化上的影响。比如,我考察了一些有名的寺院,却发现它根本没什么人气,整天死气沉沉的,这样的场所,能有多大的传播力量呢?但它最致命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它传播的东西跟当地人的生活关系不大。所以,虽然它们在当地发展了很多年,有了一定的名气,但影响力非常有限。我常说文化必须接地气,必须跟生活发生关系,就是这个原因~~~当然,这不仅仅是佛教传播目前的处境,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目前在海外的处境。具体情况我在本书正文中说了很多,此处不赘,但还是要提醒大家一句:中国文化必须突破这种处境,才可能得到真正的传播、造成真正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传播上开放视野,开拓思路,并且准确地把握新时代文化传播的重点。
我认为,文化应当由艺术和商品两方面组成。
影视作品是艺术形式之一,图书也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文化常重要的载体之一。如果没有图书这个载体,就必须有人作为载体,来传承和传播文化。所以,人也是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商品也一样,同样是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甚至可以说,在这个时代,文化只有成为商品,才能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オ能真正地接地气。
因此,我提出了一个“三品理论”:第一,文化要像化妆品和保健品一样让人离不开,让人从身体到心灵美起来,让人身心健康,然后让生活也美起来;第二,文化必须像日用品那样谁都能用,谁都离不开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第三,文化要像藏品那样有岁月赋予的沉淀和价值,可悦精神可收藏保值至升值。这就是文化的“三品”。
注意,如果一种文化能真正地成为这三品,实现这三种作用和特点,这种文化就一定能火起来。所以,在未来的传播中,能不能偏重于文化的多元化,把“三品”作为重要载体,而不是仅仅注重图书,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我去西方考察的时候,发现中国的保健品在西方很受欢迎,因为中医文化大家都很认可。比如,我考察过一个中国驻外商贸机构,它在俄罗斯有几百万个经销商。他们卖的是什么产品?中药口服液。我没见过哪个中国文化机构在海外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但中药产品,在海外谁都喜欢。
当时我们在一个体育场里,那里聚集了大概有四五万人,那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全都一手举着自己国家的小国旗,一手拿着中国的保健品,兴高采烈地欢呼着。如果他们拿的不是保健品,而是《论语》或《道德经》,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很难,至少我没见过。为什么?因为这个时代的西方人需要中国的保健品,却不一定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典。文化要从这类现象中汲取营养。
我们后来一直在探讨全新的文化载体,就是这个原因。我觉得,未来的文化传播中,应该多一些现代人喜欢的载体,比如健康养生、美容美颜、日常妙用等等。
有两种文化特别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第一是家道文化,第二是企业文化。如果书籍、日用品能和家道文化结合起来,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普世的生活方式。如果说艺术和商品是硬件的话,家道文化就是一个家庭的软件程序。企业文化也一样,它也是一个企业的软件程序。所以,在中国文化未来的传播中,家道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会显得格外重要。假如书籍、商品等有形载体能配合企业文化、家道文化等无形载体,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就有可能成功,而且是大成功。
最早的时候,释迦牟尼的传播就很成功,因为他有各种各样的载体和元素。你可以看一下佛经,里面有大量关于养生、养颜、保健的知识,因此有人把佛教称为百药铺,你需要什么,都能从佛家文化中找到,佛家文化里什么都有。这也是佛家的有求必应。
后来,寺院出现,这些东西慢慢就消失了,太虚大师便开始提倡“人间佛教”,但因为顽固旧势力的阻挠,太虚大师没有成功。而太虚大师的失败,也让中国佛教愈加衰微。现在,佛教因为一连串的绯闻和负面新闻,已经让很多人皱起眉头了。不过,即便没有这些绯闻和负面新闻,在基督教文化和其他文化如此强势的席卷下,藏在象牙塔中的佛家文化,也会渐渐地失去它的领地。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根系中的佛家文化,已经非常危险了。佛教还能走多远?很难说。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今时代的特征和需求,秉持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寻找和探索一条中国传统文化的成长、发展、传承、弘扬之路。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不仅佛家文化如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另外两大根系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也是如此,它们虽然看似没那么濒危,但在对外传播与影响力上,也是处于虚弱无力的状态,身为宝藏,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力量。过去,老祖宗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我们说“文化兴衰,匹夫有责”,中国传统文化的存亡,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担起一种使命。
基于这种使命感和紧迫感,我们正在积极努力地开拓多个渠道,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为此,不久前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根据古老配方自创奶格玛系列护肤品,将文化与生活以产品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这一系列刚刚面世时,我受到了不少质疑,很多人都说,雪漠老师是一个传承传播文化的人,怎么还卖起了化妆品?但是当他们用了产品,感受到健康美丽带来的喜悦,并且了解了产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时,质疑声便消失了。这一尝试取得初步成功,使我更加坚信,文化必须作用于人的日常生活,必须给人带来切实的身心益处,才能落地生根,得到推广与传承。在这个核心前提下,做化妆品有何不可?做日用品有何不可?做保健品又有何不可?
所以,我们不要拒绝世界,不要怨天尤人,要全然接受这个世界跟世界建立一种密切的关系,从其他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习一些我们不擅长的东西。比如,基督教文化中诞生了“公司”这种非常了不起的商业模式,让基督教文化真正地接上了地气。我们应该借鉴他们,将艺术和商品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当然,最重要的是,它们必须首先成为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只有借助这个时代独有的商业模式,让文化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古老的文化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变成一种活的文化,在这个时代传承下去,甚至经久不衰,给全人类带来更大的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