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第四章:婴儿期对抗痛苦的防御机制

《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第四章:婴儿期对抗痛苦的防御机制

作者: 向日葵的春天 | 来源:发表于2024-07-29 17:59 被阅读0次

              所谓无名的恐惧描述的是,婴儿不仅缺乏一个可以涵容他,允许他投射痛苦的心智,而且他痛苦还以令人惊恐的方式倍增,因为他发现他原来的痛苦还在,而且自己的感觉又加诸其上,原本应该要为他减轻痛苦的原始临在,现在又主动强化他的痛苦。所谓无名的恐惧描述的就是这样经验的精髓,这种经验难以名状,无法分类,因而难以具有意义,甚至即使是负面的意义。无名的恐惧描述的是意义的丧失,了无痕迹,因为那个建构意义的初期能力已经被取消了,没有任何一种想法或感受能与这种经验相对应,甚至可怕的感觉也不能。罗纳德.布里顿称这样的心智状态为精神过敏

            当一个人觉得精神上的痛苦未被容纳,且因而感到无法承受时,她可能会退缩到一种情绪僵化孤立的隔绝状态。婴儿或小孩可能退缩到很深的抽离或边缘状态,无法容许任何信息进来,丧失她所需要的身体上或精神上的临在,对自我的情绪生存产生极大的创伤

            婴儿或孩子想尽办法处理难以忍受的情绪经验,这些方法构成了原始且极端的心理防御机制,用来对抗几乎要把人淹没的痛苦与焦虑。只要婴儿并不觉得日常生活普遍可见的痛苦与焦虑无法承受,我们即可观察到这些能提供必需且适当安抚效果的防御机制。只有当婴儿太常求助这些方法时,这些防御机制才会对人格造成久远的影响

            当生命早期缺乏精神上的被涵容经验,致使任何外在或内在的涵容能力几乎不存在的情况下,婴儿会使用这种防御机制。婴儿会寻求一种相当于包覆身体肌肤的精神皮肤,以此创造出一种感觉,让她最初始的人格结构可多少得以凝聚。我们可以观察到婴儿企图创造出一种连续的涵容的相当于皮肤的,也就是比克所谓的次级皮肤。婴儿可用许多方式引发这种防御机制,而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性黏着或固着特性。比如将注意力固定于可以刺激感觉的物体上,也许是视觉的(例如发亮的灯泡),或是听觉的(不断重复的声音),或是触觉的(衣服穿在身上的经验与物体表面接触的经验),或是肌肉(身体紧绷又松开),或是重复的运动(抚摸舔东西)。婴儿似乎通过这些动作,尝试维持自己的完整,仿佛他们感受到一种自己随时可能会崩解的危险。次级皮肤现象具有原始全能的特质,它的目的在于提供基本的求生功能

    当婴儿缺乏她所需的整合感觉,她会用平常的方法,很有弹性且适当地寻找一个暂时具有抚慰性凝聚力的替代品,然而如果婴儿们太常需要依赖自己发展出来的替代方式,他们会认为自己必须活在次级皮肤中,且会让它成为习惯。这样的外壳虽然保护婴儿,使婴儿远离精神崩溃及恐慌的感觉,但也同时让婴儿跟外界隔绝起来。比昂将这种精神防御形式称为外骨骼,它之所以形成,是因为缺乏内骨骼的构造-即在婴儿能放心地依赖内化的涵容功能时发展起来的结构。次级皮肤会形成一种假独立,个体看起来可以独立自主,但是在心理上,他总是不断试图将自己附着与某种对他而言,是继续生存不或缺的事物上

    比如成人以后,用外面的东西做自己的精神支撑,内在核心是碎片化的。比如事业,权利,名望,“爱”,“孩子丈夫”等。外面的物一旦离开,自己觉得自己变成碎片了,比如本案例中皮尔斯小姐在事业上很成功,商业头脑相当敏悦,但这些只是她的精神皮肤,她形容自己内在感觉要散掉了,瓦解成碎片,像要液化,溢出散落一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第四章:婴儿期对抗痛苦的防御机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kzu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