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位妈妈聊天,妈妈非常焦虑,总是担心孩子会出这样那样的状况。
“我的儿子就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情绪……”妈妈不断地诉说着他为什么会那么担心,为什么要管娃娃那么多。
“妈妈的担心是一种诅咒。你每天这样愁眉苦脸地对着孩子,他接受到的信息就是我不行,孩子的自信首先就在你那里被打击了。阳光积极的孩子是需要阳光积极的家长才能带出来。你说了什么不重要,你做了什么,你是什么状态才是最重要的。”其实,我这样说也是隔靴搔痒,很难真正转变妈妈的认识。我需要时间和孩子做深度沟通,用一些孩子的关键事件和家长细谈,让家长能够通过我的追问自己改变认知,找到缓解焦虑的办法。
“妈妈的担心是一种诅咒”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极端,但它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即父母的过度担心和保护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担心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过度依赖父母、害怕冒险和尝试新事物,甚至可能在无形中强化孩子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首先,这是一种心理暗示。父母的担心会传递给孩子一种潜在的信息,即世界是危险的,自己是脆弱的。这种心理暗示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其次,这也是一种行为限制。过度保护和担心会限制孩子的自由,阻碍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机会,从而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再次,这也是一种焦虑传染。父母的焦虑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孩子,使得孩子也变得焦虑和紧张。
妈妈们 (包括所有焦虑的父母)怎么破解这个难题呢
第一、自我反省。父母需要首先认识到自己的担心是否过度,并反思这种担心的来源和合理性。了解自己担心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因为对未知的恐惧或者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欲。接纳自己的担心,寻找到焦虑根源后自我调整同时调整担心度。完全不担心的妈妈需要极大的心理能量,大多数人做不到,但是要把担心程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第二,培养信任。父母要学会信任孩子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相信孩子有能力面对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独立性。当然,当局者迷。如果父母觉得孩子的现状实在让自己无法建立信任,可以跳出当局者迷的误区,找第三方(最好是专业人士或者自己信得过的懂得欣赏自己孩子的人)和孩子沟通,再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信任。如果父母的担心已经影响到家庭关系或者孩子的心理健康,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家庭治疗师的帮助。
第三、逐步放手。通过逐步放手的方式,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尝试新的事物和挑战。比如,从小任务开始,逐步增加难度,让孩子逐渐适应和成长。为孩子的尝试提供支持而非控制。父母应更多地扮演支持者的角色,而不是控制者。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建议和支持,而不是直接替代他们解决问题。
第四、共情沟通。通过与孩子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教育他们如何应对困难和风险。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父母的担心。比如,孩子不想写作业,可以询问:“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看待写作业这件事?”你现在有哪些选择就可以解决写作业的问题…… 促进孩子思考、比较、判断,让孩子找到一种效能感:我在动脑筋,我可以想到解决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