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距离2008金融危机已经十四年,距离2015年的“330”新政已经过去了七年,距离2020年的新冠疫情过去了三年,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价过去事件的意义,并追溯它们导致的后果,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做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判断。
然而,当历史正在进行时,对于我们来说就不是历史,它带领我们进入未知的境域,我们难以预见前途是何模样。尽管历史本身不会完全重演,但由相同的元素组成的事物,必然有很多共性,自上而下的力量也在尽其所能地期冀能塑造出同样的结果。
2008年10月27日,人民银行决定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基准利率的0.7倍(利率4.158%)。
十年后回忆起来,那真是一个黄金时代,新一轮的造富运动自此而生。就像印度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相互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一样,2008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松绑,加上信贷政策的宽松,两者相叠加,使得2009年出现了房价的飙升。
央行把利率优惠是否到底的权限给了各家商业银行,虽然央行并没有强制要求七折利率,但银行却纷纷给予贷款客户最大优惠。
不过贷款客户分为两种,一是新增客户,二是存量客户。
新增客户都可以拿到优惠,但之前在银行贷款的存量客户们,丝毫享受不到降利率的好处,银行没有任何主动降利率的意思。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前存量高利率的客户们自然坐不住了,纷纷准备提前还款,叠加上金融危机的悲观情绪,使得银行的业绩也压力极大。
每家银行都在抢夺新增的房贷客户。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呢?各家银行都拨出款项,专门奖励提供房贷业务的渠道。
视野更广的客户,当然也有很多无力还款的客户,发现了更好的一条路。只要愿意提前还掉A银行的贷款,再转到B银行,那就变成了新增客户,就有资格享受到央行给予的最优惠七折利率,同时额度不变或减少,年限也可以重新确定。
后来,这种业务被称之为“平转”(准确的定义是“非交易性转按揭”),一时风靡于各家银行之间。各家银行的存量客户的巨大体量,和对原来银行的失望,这些势能转化为动能,应该有30%-50%的贷款量是”平转“。就这样,每一家银行都开拓了平转业务,自己的存量客户成为别人的新增客户,A-B,B-C,C-D..........Z-A。
幸福的日子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2009年底至2010年上半年,银行同业公会就各家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出台文件,叫停了各家银行一浪高过一浪的“返点”,而七折利率也随着调控政策的重新收紧而逐渐淡出,自然”平转“业务也成为历史遗迹。
现在回头看来,当时的“平转”业务就是“低垂的果实“,一伸手就能够到:很多人都看到了也吃到了,就等于抓住了机会;而一些人没看到;更有一些人看到却不愿伸手。
今天什么样的机会是“低垂的果实”?
从原来高利率的房贷,转贷(换贷)成低利率的经营性贷款,就是今天的“低垂的果实”。
转贷(换贷)有几个利好:第一个是降成本。
按如今最低的首套房贷利率为4.25%,看上去比几年前的低了不少。二套利率之前是5.65%,本次也没有任何下调,和经营贷最低3.4%相比,有2.25%的利差,一般按照普及的3.7%计算,500万的房贷,每年节省10W元!
第二个利好是增额度(扩盘):房贷三年的房产,房价都会上涨一定幅度,根据评估价,不看核验价,贷款额度肯定大于或等于原贷款;也可以一举两得,趁机多增加一些额度,作为经营和流动资金。
第三个利好是变更还款方式、减小还款压力、增加灵活性:还款方式有先息后本、等额本息、循环授信随借随还等等。如果觉得等额本息压力大,可以换成先息后本;如果认为只还利息不划算,可以换成等额本息;如果信贷额度暂时不想用,可以成为循环授信,不用不算利息,随借随还,囤积备用金。
举个例子:A银行有100万贷款,从B银行贷款200万,还清A银行100万后,还有100万可以作为额度,不提取不计算利息,提取10万按10万计息,用一天算一天利息,还清10万后,还恢复到原额度,在授信期限内都可以随借随还,还能借新还旧。
第四个利好是解决贷后后遗症问题:房贷基本上还好,最长30年,只要保持征信良好就没有多大问题;但是之前做的消费抵押贷款,现在基本上销声匿迹了,如今市场上都是经营贷,如果一旦消费抵押贷款到期要续贷,或者中途被抽贷要求提前结清,就会中途断档引发重大危机。其次,有很多人都是用空壳公司或者别人的公司作为实控人办理的经营贷,那么一旦银行贷后认为有问题,也会要求提前结清。
第五个利好是增加周转率:不断地把房产增值部分再利用,降成本的同时重复利用杠杆,逐渐提高投资收益。这里不详述,在及时把蓄水池里的水舀出来。。。这篇文章中写的很明白了。
上述两种情况,看懂了,及时规划起来,一起来接央妈给我们的福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