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外的雾更浓了,趴在蒙着纱窗的窗台上,看到毗邻的建筑工地塔吊上的强光灯显得有些昏暗了——雾气在这苍白的颜色里有些沸沸扬扬。关了台灯,终于长吁一口气推开了浴室的门。冒着热气的水痛快地冲激着我有些粘乎乎了的躯体,头脑里那些靓丽的瞬间和耐人回味的剧情缺逐渐清晰起来。终于让我急急忙忙奔出浴室,重新揭开锁定了的电脑,摁亮了台灯的,是《诺丁山》。
我应该算是一个电影迷,大凡好莱坞“惊爆”出来的大片,我总是惦记着能早早一饱眼福。而且大片似乎有些泛滥了的当前,我又总能够“拨云见日”从大片云集的网络找寻到自己很感兴趣的电影。正是这种“一技之长”,让我饱尝大片的魅力。然而我有是一个对观赏电影很是挑剔的人,总是盯着那些战争(拯救大兵瑞恩、特洛伊-木马屠城、勇敢的心)、警匪(极限特工、虎胆龙威)、动作(谍影重重、职业特工队、007系列)类的电影不放,只要是看到“剧情”、“喜剧”之类的电影关键词,一般都是一掠而过的。但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被冠以“奥斯卡”的。真的应该感谢这个可爱的电影界的最高奖项,将《美丽心灵》、《沉默的羔羊》、《黑天鹅》、《弱点》带入我的视野,进而让我久久怀念其剧情的魅力。
我并不记得《诺丁山》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闯入我的头脑,但当无聊的困倦正蚕食我“坚韧”的抗击力的时候,是冷不丁瞥见了它的,当时在线观看的人少的可怜,我甚至疑心自己起初的惊喜会因码率的不流畅而故弄玄虚。然而电影一开始,我便被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情节所吸引。
安娜肯定是闲来无事到大街上随意走走,于是在一家专营旅游书籍的书店遇到了帕克(音译“萨克”)。没想到二人却眉目里透着对对方的好感,不巧帕克在街角弄脏了安娜的衣裳。在距离书店不远的帕克的家里换好了衣裳的安娜竟然在出门前主动吻了帕克——故事由此而浪漫展开。我不止一次将《诺丁山》跟《罗马假日》在头脑里进行过“全方位”的比较。前者现代气息很浓,而且是一部喜剧电影,有着皆大欢喜、众望所归的结局,而《罗马假日》无疑是以悲剧收场。从其震撼力来说,《诺丁山》显然不及《罗马假日》。但茱莉亚·罗伯茨精湛的演技和靓丽的微笑竟然让我忘却了巨星奥黛丽·赫本的甜蜜笑脸。这可能是现代的更真实,而早了40多年便似乎久远得将要忘记了的缘故吧。
情节当然是跌宕起伏的,并不是一路“喜”一路“笑”的简单。事实上,连续多次的矛盾冲突才让这部意外的电影片长超过了2个小时(含片头、片尾)。但我坚持了下来,尽管此之前跳看了《飞行上尉与明日世界》的剩余部分的时候就已经困得发慌。很久没有对着编导出来的情节那样会心地笑了——我当然知道自己笑的很灿烂而且发自肺腑。以至于跟着帕克的“遭遇”而难过起来,虽然我对休·格兰特的演技并不认同。
令自己感到汗颜的是,这么好的一部电影竟然是十多年以前(1998年4月)拍摄的,从这一角度来说,先前夸自己做“电影迷”似乎有些名不副实了。因为其魅力的存在,即便是丢了自己的这顶“桂冠”又有何妨!
注:本文曾在新浪博客发布,系搬迁而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c3fab010183gq.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