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学期,有一段时间,三年级六班的刘思言老师,因病请假,由我来暂代三年级六班的语文课。
一天,我为学生们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自己读书,体会课文用词的巧妙,并在书中记下阅读所得。学生在随后的讨论中,把自己的感受跟同学交流。课堂上,一名学生突然对课文的语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这一句中,‘献出’如果改为‘捧出’会更好,有动态,也有人与森林的感情。”我立即表扬了这名学生,说这是同学们用心思考的结果,确实是一个很有水平的发现。我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我对讨论的结果并没有做最后的判断,但对这位学生认真读书、用心点评、敢于独立思考和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给予鼓励。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习惯了要求学生如何去做,学生达到了教师的要求,就能得到表扬、奖励,于是,学生习惯于处处按别人的要求去做事,由别人来评价自己,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势必成长为千篇一律的、缺乏个体独立性、独特性的人。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从何而来?从人的独立性、独特性中来。几十年前,著名学者陈寅恪就提出了“思想之自由与精神之独立”的主张,这实在是创造性之母。失去了独立性,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失去了独特性,就是一个平庸的人。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全力关注学生的愿望与需求,从点点滴滴做起,让每个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存在,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