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无处不在,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有需求的地方就会产生交易,有交易的地方就会存在信息不对称。这样一来,政治当然不例外。
何为公众选择?
经济学家把非市场化决策被称为公众选择。公众选择学派的创始人是内心高冷的诺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和见识广博的学术天才戈登图洛克。
公众选择遵循怎样的方法论?
公众选择学派将市场中行为和方法逻辑一致的用到非营利机构,包含:
1.个人主观价值观:不存在集体意志
2.动机主导论:人们在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利益
3.人的偏好主张观念思想具有外部性:即个人言论及观点会对他人/社会整体影响
公众选择对政治有怎样的分析?
1.对官僚体制——图洛克《官僚机构的政治》
1.1何为官僚机构?
官僚机构是非市场机构的一种,即行动不以钱为指导的机构。把符合:
1) 雇主雇员不直接从机构收入中分配收入;
2) 部分营运资金部来自自己的营运所得;
3) 绩效评估由上司决定。
这三点的非市场机构统称为官僚机构。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中性词。
1.2官僚机构的特点或现象表现?
1)追求非金钱: 津贴perks权利power声望patronage,统称3P。
非金钱导向,这是有意义的,因为人类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金钱那么简单。
2)信息失真:缘于层层汇报机制。
3)在系统里存活的人有相同的特质:服从上司意愿的人(缘于官僚机构的定义,绩效评估由上司决定。
但中庸不是平庸,如何顺势而为地在官僚体制中升迁并施展抱负是一门大学问。
2.对选举:选举由中间派说了算
2.1中位数投票原理:
1)何为中位数投票原理?
你要获得最大多数的支持,你就要去迎合那些中位数者的偏好。因此,政治家不是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而参加竞选,而是为了赢得选举而可以剪裁他们的远大理想,因为只有讨好中间投票人,他们才能获得成功。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再看每年网络上骂《春晚》的人,也许他们没有意识到,《春晚》的是给全国人民看的,而自己的意见往往不代表这个国家中位数者的偏好。
2)中位数投票原理的延伸?
若在一个选区里可以有多个获胜者,候选人不一定往中间站,而是哪有空位往哪里站,因为自己可以充当这种观点的代言人。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会发现受众越广的媒体越注意折中、平衡和温和;小众媒体就会更强调特色。在人人可以当网红的时代,有时我们会为了某些人的特立独行或者特别之处而称赞他们,关注他们,这也是为他们“投票”的一种方式。反过来,若是你想当网红,也需要挖掘自己的特性。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或者有争议的人,一定是有特色的人。
2.2阿罗不可能定律
1)何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由诺奖得主,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用数学公式重新(早在18世纪,孔多塞和波尔达提出过,但被遗忘多年)阐释:选举不一定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
2)阿罗不可能定律的直观解释?
缘于投票结果可以被暗中决定—会议召集人、议程设计者,设计了怎么问别人,设计了选举方案和选项。
我们可以举个开会的例子,在时间上:趁谁外出开会,精力充沛时开还是快肚子饿时开?在人员上:是否根据想要的结果确定了讨论者范围?谁先发言定个基调?在投票方式:如何设计投票方式,如两两PK来把想要的人保留到最后?所有的这些,或者更多,都是可操纵的。
3)如何逃避阿罗不可能定律得预言?
用钞票投票。因为用钞票投票不仅能反映选民对不同选项之间的排列顺序,还能够反映出他们对不同选项偏好的轻重,而选票只能反映偏好。
这个例子可以用芬尼科技的创始人宗毅,就是那位在提车(特斯拉)路上开辟了中国第一条贯穿南北的电动车充电之路的创业者,他也是用钞票来选举内部创业CEO。(——此处根据赵超战友的建议补充)即“选民”为喜欢的候选人投一定数量的钱,比如说他也可以喜欢两位候选人,根据喜欢的程度,分别给他们不一样的钱进行投票。最后会选择得到的钱最多的人为CEO。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