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妙不可言的旅程。
我猜测,在这场旅程中:
每个人都有对自己更加深入的觉察和探索;
每个人和其他人之间都有了更深的链接;
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层次都发生了些许变化;
每个人都在6种不同的“认知台阶”上随着环境和场域的变化而流动。
每一次体验活动,对我来说,都是我们在共同创造故事的一段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我们在没有规律的合并彼此的经历和想象。
——这是一次用多个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的旅程。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不是这个世界本身,而是经过我们自己的“认知制造设备”建构而成的一个“世界”,所以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
这个过程有趣的地方在于,我们在碰撞和探讨的时候,有机会从他人的视角当中,去体会和感知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为什么聆听很重要呢?是因为每个人在认真表达的过程中,已经悄悄地把他的世界观和盘托出了。
当学习“行动探询”的时候,我尝试着从更高的层次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原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很小很小的一个角落;自己原本所坚持的信念,也未必100%的正确。
这让我能够保持谦卑,不再那么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因为知道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基于不完整的信息和单一的视角得出来的,一旦有新信息加入,一旦有新的视角加入,观点可能也会随之更改。
基于我自己对“行动探询”的理解,我把培训师、咨询师、平台运营者这三个角色拿出来,从行动探询六个台阶的不同角度,分别解读了他们*可能的*关注点,由此画出了这样一张表:
当然,这张表只是我的解读,也可以说是我的猜测,或许还能给大家也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我也不知道未来它会“蜕变”成什么样子,我期待着,看学习过程中的我如何让它发生变化、迭代优化。
今天很感激大家同意我采用“团队共创”的方式,来带着大家一起探索和研讨出团队规则。尽管最后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但是大家依然用包容和接纳的姿态,给予了我坦诚的反馈和真诚的微笑。
虽然在以往的培训中,我做过无数次“团队共创”,但是这一次,和以前真的很不一样,这一次,我是被“逼”出来的。
就像某些同学反馈的一样,在这样的场合中站出来,的确不是我的风格。但当时之所以会跳出来,是因为那时候的场面太混乱了。
当时,我能感觉到一些同学的焦灼和迷茫,我能感知到现场氛围的紧张和局促,我看到这个团队不是那么的有凝聚力,我观察到大家相互之间不是那么的愿意聆听彼此,我发觉这个场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引导......
尽管我可能不是那个最适合的人,但我想尝试一下改变当前的局面,我也想试试看,能不能通过我的努力,让这个团队变得像我期待中的一样。
我期待中的这个团队,是一个能够同舟共济、肝胆相照、携手同行的团队,于是,出于职业敏感度,在那一刻,我想到了“团队共创”这样的促动技术。
我想,一帮人在一起,思想越多样越好,越能让我们产生多元化的观点碰撞,然后求同存异。
对于这个过程中,所有给过我支持、信任与配合的朋友,我都非常的感激与感恩。
我觉察到,在这个过程中,有那么一段时间,我退化到了“外交者”的角色上,我努力的考虑大家的感受,我观察和关注每个人的情绪反应,我试图让每个人的想法都被看到和听到,我的每一步行动都征求大家的意见......却好像忽略了自己当时作为引领者应有的状态。
所以,整个团队共创的过程结束之后,我也对自己有一些反思:
1、一开始,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也没有把规则和目的讲清楚,让一些同学依然处于迷茫和混乱的状态;
2、某些情况下,当产生防御心的时候,想要用自己的思想覆盖对方的思想,忽略了大的局势;
3、身体姿态不够放松,以致于让大家不够敞开(虽然有很多伙伴都敞开了,但我觉得敞开得还不够),而后来的语速加快也导致团队的开放性受到损害。
刚开始觉察到自己错误的时候,我有些难过和自责。
后来,我想起一句话: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犯了错,其实是好事儿。毕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同时错误也能提升我的觉察力和敏感度。
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迭代的过程。所以,要让自己的认知发生进化,就得犯错误,犯有价值的错误、正确的错误、能被修正的错误。
这趟神秘而极具体验感的旅程,让我很多时候感觉像是在经历一场“探险”,就如同蒂姆·哈福德在《混乱》那本书里说的“任意的震动”,这场探险之旅让我“开发”出了很多自己未知的思想宝库。
我觉得这个培训的场,就像是一个思想市场一样,各种不同的思想可以随时随地在这里产生、竞争和消亡,这个过程很美妙也很趣味,很真实也很残酷。
也许,未来有一天,当我们回头观望的时候,回忆起我们曾经在一起,做过这样一些有趣的事情,创造过这样一些难忘的体验,都为这个团队贡献过一些智慧、做过一些带来变化的事情,那时候的我们,应该会感觉这是人生路上的一段必经之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