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其他南方孩子对北京是什么样的感觉,对我而言,提到京城,会产生一种无需催化,自行点燃的情结(也没这么严重,为了写文章,拔高一点,你们恋人去,城留着我来)。照例,边听边看在这儿
看清代剧民国剧,对灰白的胡同印象尤深,置身其中仿佛能感受当时的氛围。胡同起源于元朝,《析津志》有载:元大都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发展至今,从二十九胡同到巅峰时的四五千,现整编为一千多条。胡同就是比大街小的小巷,四四方方的四合院之间的那条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7395/c9931f5fdd87ef95.jpg)
有人说,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故宫就变成了紫禁城
今年初大雪,白雪红墙的故宫,醉人心脾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7395/aa8c20151a32785d.jpg)
去过八回北京,第一回是高中毕业老爸带着去玩,只记得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众多景区,年代久远印象已经模糊,唯有去北戴河路上苦等一个多小时那碗番茄鸡蛋面的味道一直停留在记忆中。
往后便是工作后第一次出差,来到久违的京城,从此开启了每年报道的节奏。京沪高铁的开通,今天去京明天回沪变成了平常事。来去匆匆,无心感受,也心生厌烦,便学着老同事的腔调:北京有什么好玩的,去的不要再去了。
直到去年这时候,第八次在北京,有一周的时间,住在护国寺附近,凭着吃货的本能兜了附近一圈,大部分吃的已经是全国一个样,唯有这两样——豌豆黄和豆汁——是老北京独有的风味。豌豆黄作为饭后餐点甚佳,每天两块起,也有好几餐什么都不吃光吃这个点心,清凉爽口,微甜不腻。早闻豆汁有一股泔水味,但据说是老北京人的最爱,点上一碗试试,旁边的老太太看着我紧着眉毛小口地嘬着,笑眯眯地说尝尝看,好喝的。受到了鼓励,也没能喝下去,抿了几口便罢。但如果没喝过的人,建议尝尝看。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7395/6da364f62be9e260.jpg)
吃地开心,心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向来绝不多走一步路的我,饭后会去那个出现在小学课文中荡起双桨的北海公园散散步,兜一兜后海,逛一逛南锣鼓巷。无论古城还是老街,商业化都在所难免,后海已经被酒吧淹没,好在南锣鼓巷是个蜈蚣形,虽然主路上是人从众,但是支路清净的很,闲逛发现一个学校,叫黑芝麻胡同小学,还是个1644年就建立的贵族官学,像是古代大户人家的边门。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7395/82016b991ee105b1.jpg)
回忆这八次去北京,大多在七八月的夏天,虽然天热但早晚凉快。也赶上了两次冬天,外面刮着呼呼的大风,进了屋便卸下厚重的外套,穿着薄衫开着暖气流着鼻血听着风声,如此感受北国的风光。也有过一次四月天,见到首都难得的蓝天。唯独少了秋天。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道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郁达夫《故都的秋》
明天开启第九次进京,又是一个八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