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的人生来说,在什么年纪就做什么年纪该做的事,本来徐梦南也和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从小学习优秀,从不让父母操心学习的他,却在高考那年做出了令所有人都惊诧的事,2008年参加高考的他,竟然故意交白卷。
不知是长期的备考压力让他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很好的把握,也让他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产生了愤懑情绪,他在寻找一个发泄口,于是19岁的徐孟南效仿了曾经的“白卷先生”张铁生,他希望自己也能通过交白卷成为一个时代的英雄。
他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他希望引起外界的关注,于是他在自己的每一张试卷密封线外都写上了名字、准考证号,并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他把它定义为“三人行教育理念的内容”,以及一句“我要考零分”,以此表达自己对高考制度的不认同感。
然而在那个自媒体资讯并不发达的时代,他并未获得主流媒体的关注,即使有某些媒体报道他时,也仅仅是当做反面教材来报道,他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眼看着他身边昔日的同学纷纷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徐孟南自知没脸再呆在家乡了,他草草收拾行囊前往上海加入了千千万万,不需学历的工厂打工者的行列。
然后就是工挣钱、娶妻生子。如果说平凡的日子里有什么特别的事,那就是他建立了“高考零分声”网站。
再听到徐孟南的消息是十年之后了,曾经那个自以为怀揣天下苍生的徐梦南,自以为交白卷也可以成就人生辉煌的徐梦南,在2018年后以一个高考社会考生的身份,坐在高考的考场上,曾经学习优秀的他,成功拿到了大专院校新闻学的录取通知书。
再被问道他这十年都做了些什么工作的时候?徐孟南一度哽咽,往事不堪回首,如果按照原本的人生路线,成绩优异的他也许早就大学毕业,已经工作小有成就了,而这一切对他来说,却兜兜转转走了10年的弯路,那究竟是什么让他从一个笃定不需要文凭的人,一个坚决交白卷的人最终丢掉幻想,回到现实,完成10年前就该去完成的事呢?
1989年,徐孟南出生在安徽蒙城的一个农村里,家里有四个孩子一起读书,父母供他们几个读书,生活过得紧巴巴的,所幸徐孟南从小学习优秀,父母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父母的这份期望,本应成为徐孟南努力学习,勇于承担的动力,可是往往事与愿违,父母的期望越大,对于徐孟南来说压力越大,在他心里也越来越不认同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高考能改变命运,他希望通过另一种途径改变命运。
他认为不论什么起点的学生,来自什么样家庭的学生,不论中间经历什么的学习过程,但到最后却是一起参加同一个考场,本身就不是一场公平的竞争。
然而即使他心里有一万种感叹,可是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还想不出来,对于参差不齐的生源,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除了通过高考,还有别的更公平的路,别无选择,他只能默默地努力学习,在200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蒙城二中高中部继续想着大学校门冲击。
转眼到了2007年,正读高二的徐孟南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抨击了高考制度对学生压抑,把有创造性的学生,都打造成了考试制度,很多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只要你刷的题足够多,你在考场上的分数就足够高,再加上有经验的老师指导,最后能考上好大学的学生,基本上是那些善于搞题海战术的学生,对日后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半点作用,那些一无是处的书呆子往往成为考场上的真正赢家,这种观点对于正在紧张备考的徐孟南,无异于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作用,他越来越不屑于学习优秀的人,包括他自己,他觉得真正有本事的人不需要那张大学文凭,老话说,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徐孟南的想法,也许并没有什么错误,错就错在他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谁也没注意到,徐梦南痴迷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学习越来越放松了。
他认为孔子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非常正确的一个学习理念,徐孟南就以“三人行”为名,开始研究和完善自己理想的教育理论。他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教育的主旨应该放在“兴趣教育”上,在兴趣的基础上再加以分化,把每个人的兴趣转化成一种创新,创造性来分班,将来的考试就使用不同的考试制度。
正当徐孟南兴致盎然地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充满希望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在改变命运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他把自己的理念到处宣扬,并把它贴到网络贴吧,博客论坛等社交平台上,以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然而他不知道,任何一种言论或自认为的真理都需要强大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基础去支撑,人微言轻莫劝人,谁又会在意一个高中生所谓的理论?偏离主流成长轨迹,功利性太强的东西,只会遭到失败。
如果这个时候,徐孟南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专门选择一个教育学科进行研究,那将会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正在徐孟南一心一意想要得到大众地认可,把心思都放在了宣传自己教育理念的事上,学校老师和同学也慢慢发现了他的转变,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好言相劝让他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将来考上大学才能更好的宣扬自己的理念,父母听说他的转变,一度以为他是受了某种魔怔,请来村里的道士给他驱魔。
没有得到大众的关注,反而被老师父母的言语刺激到的徐孟楠,内心非常压抑和激愤,他决心要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就要在人人关注的高考上有所作为。
于是2008年,参加高考的徐梦南做了一件他自认为“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在高考试卷上写下了他的“三人行”教育理念,并在试卷上面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他深知自己的行为结果就是零分考卷。
最后如他所愿,在高考放榜那几天他的确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关注,但人们对他更多的不解和嘲讽,还有老师父母深深地失望之情。
高考过后,徐孟南毅然决然背起行囊,走上打工者的队伍,此时他还在幻想总有一天自己的教育理念会突然受到重视,从而改变命运,同样想改变命运,徐孟南用了最不切实的方式,最终还是在底层社会苦苦挣扎,因为没有文凭他屡次被用人单位拒绝,他希望教育部门更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哪想被HR一句话深深刺痛,你连一个大学文凭都没有,让我怎么相信你的能力,所有的能力展现都需要一块敲门砖,那就是过硬的学习能力——高校文凭。从此徐孟南再没有去投过简历,他觉得那不过是一个种自取其辱的经历。
再后来,徐孟南与一位同样没有学历的打工妹草草结婚生子,因为两人都没有技能,只能做最苦的工作,收入微薄,妻子在无望的生活中选择了离婚,徐孟南带着孩子回到老家,距离他参加高考的时间整整过去了九年,思考着将来的人生,看着幼小的孩子,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他一样的老路,于是他向家人提出了,重新复习准备来年高考,他请求家人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
2018年,徐孟南终于通过安徽省普通高校分类招生考试的考场,考取了某大专院校新闻学的录取通知书。
拿到通知书的那瞬间,徐孟南的手还是有些颤抖,虽然只是一个大专院校,但对徐孟南来说却晚到了整整十年,虽然他不知道自己读完大学后,人生的境遇会不会有所改变,但对他已经没有遗憾了,对于当年的行为,他除了觉得自己的冲动和幼稚,还有深深的后悔不已。
疫情这几年,很多人失业了,包括一些名校大学生,很多读书无用论的声音又开始充斥不绝,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名校毕业的人虽然也在送外卖,但当就业机会好转的时候,他的选择机会远远多于没有文凭的人,简而言之,送外卖只是他的一个工作插曲,却不是主旋律,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当你能力越强,你的选择余地越大,你对生活的掌控能力越强,反之只有社会在不断地淘汰你,你除了无力挣扎,什么也改变不了,这也许就是徐孟南经历了10的底层生活,得出的结论,最终他选择抛掉幻想,重新开始走进高考考场,与人生再进行一次新的博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