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辰阳 刘观时 学于 潘子,既有 见矣,复学于 阳明子。
尝 自言曰:“吾名 观时,观必 有所见,而吾 犹 懵měng懵 无睹也。”
扁其居曰“见斋”,以自励。
问于 阳明子曰:“道有 可见乎?”
曰:“有,有而未尝有也。”
观时曰:“然则 无可 见乎?”
曰:“无,无而 未尝 无也。”
观时曰:“然则 何以 为见乎?”
曰:“见而 未尝 见也。”
观时曰:“弟子之惑 滋甚矣。夫子 则 明言 以教 我乎?”
阳明子曰:
“道 不可 言也,强为之言 而 益晦;道无 可见也,妄为 之见 而 益远。
夫 有 而 未尝 有,是 真有 也。
无 而 未尝 无,是 真无 也;
见 而 未尝 见,是 真见 也。
子 未观 于 天乎?谓 天为 无可 见,
则 苍苍耳,昭昭 耳,日月 之 代明,四时 之 错行,未尝 无也。
谓 天为 可见,则 即之 而 无所,指之 而 无定,执之 而 无得,未尝 有也。
夫 天,道也;道,天也。风 可捉也,影 可拾也,道 可见也。”
观时曰:“然则 吾终 无所 见 乎?古 之人 则亦 终 无所 见 乎?”
曰:“神 无方 而 道天体,仁者 见之 谓之仁,知者 见之 谓之 知。
是有 方体 者也,见之 而 未尽 者也。颜子 则‘如有 所立,卓[zhuó尔’。
夫 谓之‘如’,则非 有也;谓之‘有’,则非 无也。
是故 虽欲 从之,末由 也已。故 夫 颜氏之子 为 庶几也。
文王 望道 而 未之见,斯 真见 也已。”
观时曰:“然则 吾 何所 用心乎?”
曰:“沦于 无者,无所 用其 心者也,荡而 无归;
滞于 有者,用其 心于 无用 者也,劳而 无功。
夫 有无 之间,见与 不见 之妙,非 可以 言求 也。
而 子顾 切切焉,吾又 从而 强言 其 不可见,是以 瞽gǔ导 瞽也。
夫 言 饮者 不可以 为醉,见 食者 不可以 为饱,
子 求其 醉饱,则盍hé 饮食之?
子 求其 见也,其惟 人之 所 不见乎?
夫亦 戒慎乎 其所 不睹也 已,斯 真睹 也已,斯求 见之 道也已。”
译文笔记:
辰阳(今湖南属地)刘观时曾经在潘子门下为学,那个时候就已经有所见地,后来又在阳明先生门下为学。他曾经讲过:“我叫观时,其意是对事物 要有自己的见解,但是我却懵懵懂懂,无所体悟。”于是刘观时就把自己居住的地方起名为“见斋”,用来自我激励。
刘观时请教阳明先生:“天道是能看见的吗?”
阳明先生说:“能,但是也不能。”
刘观时问:“那您是说不能看见吗?”
阳明先生说:“不能,但是 也不是 不能。”
刘观时问:“那到底 怎么才算 看见道了呢?”
阳明先生说:“看得见,但又不一定看的见。”
刘观时说:“您 真把我 说糊涂了。
你能详细地给我说一下吗?”
阳明先生说:“道 是 无法 用言语表达的,如果强行想要去描述反而会让道变得晦涩;
道是看不见的,非要假装去看见反而会离道更远。
有,但又没有,是真有;
无,但又不一定是无,是真无,
见,但又不一定见,是真见。
你没看过天吗?
如果说天是看不见的,那苍苍茫茫的天,日月轮转,四季交替,这不都是天吗?能说看不见天吗?
如果说天是可见的,那你说到底哪一块是天?
日月是天么?四季是天么?所以也没什么是天。
天,就是道。道,也就是天。
风可以触碰到吗,影子可以拾起来吗,天道又怎么能看到呢。”
刘观时说:“那按照您所说,我这辈子也看不到道了?
古时候那些圣贤也都没见过道么?”
阳明先生说:“神没有形状,道也没有样子,仁德的人见到后说道就是仁德,智慧的人看到后说道就是智慧。
如果说道是有规则和形状的,那就是还没真正见道。
颜回曾经这样描述道,如有所立卓尔(就好像立在我面前,高耸的样子)。他说“如”,那就是没有;他说“有”,那就不是什么都没有。
因此他才说,虽然想要追随这个道,但是却无能为力。
因此说夫子认为颜回是见了道的。
文王说自己望道未见,这才是真的见了。”
刘观时说:“那我该怎么用功呢?”
阳明先生说:
“如果执着于无,那就找不恰当地方用心,茫茫荡荡没有一个归宿;
执着于有的人,用心但是没有真的用在向内求索,劳而无功。
因此说有无之间,见与不见的妙处,不是用言语可以说清楚的。
而你现在这样急切的想要问出来,我又强行给你去描绘这根本不可见的东西,就像盲人给盲人描绘事物一样。
如果告诉一个人喝酒不要醉,吃饭不要太饱,如果想了解清楚醉和饱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不自己喝一顿酒,吃饱一次呢?
你想要见到的,是 非要 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么?
在看不到的地方保持洁身,那看不见的心念就是真见,
这就是求见道的功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