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诡异的故事。
Jim 是一个普通美国人,他最喜欢的就是去弗罗里达度假,直到有一天他在海边遇见了一个人,如果说这个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大概是和他张的一毛一样估计大多数人都猜到了,不就是出生就被分开抚养的双胞胎嘛!这个《天生一对》里演的一个样啊,有什么好奇怪的,是的,你猜对了,然后,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结束了。
才怪嘞!
真正诡异的情节才刚刚开始,
他们是确实是一对出生四个星期就被分别领养的双胞胎,当他们遇见的时候已经39岁,在此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他们从未见面,他们发现他们不单长得像,而且连名字都一样,他们都叫JIM。
可接下来JIM×2的雷同点,已经不能用巧合来形容:
他们狗的名字都叫Jimmy,
他们的都离了婚,都有一个妻子叫贝朗,
他们都做社区的维修工,
他们的都有一个儿子叫科比,
他们40的发病史几乎完全一致,
他们的车型也是同一款式,
他们都喜欢到弗罗里达度假,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有机会相遇。
……
还有这么件事,我的老师在读博士的时候,给全国非常著名的一个儿科专家做实习生,有一次一个家长风风火火的进来,没有带着自家的小孩,开口就和专家说,“请给我家孩子开点能变聪明的药”这个老专家只说了一句话,“这世上压根就没什么聪明药,你家孩子的智商在成为受精卵的哪一刻就决定了”然后,那个家长就哭了,天呀,那个是一个一米八的壮汉啊。
我所说的故事,都是真的,
事实上有相当大一部分社会科学家认为,为什么你会成为今天的你,有且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遗传。随着现在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倾向于这个观点。这门学派的开山鼻祖高尔顿还说或一句经典的名言: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这句话翻译成我们熟悉的话,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看到这里大概会对这种宿命论产生一点厌恶,至少是种隐隐的不舒服,难道我们的一生,就按照一出固定的剧本走一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是的呀,作为一个理科生,我曾经就是这样坚定不移的认为的。
直到我知道了这件事。
来自柬埔寨的玛多斯,越南的帕克斯,埃塞俄比亚玛扎哈拉是三个不满五岁的小朋友。他们大概比绝大多数的小朋友都倒霉,因为他们是被遗弃的孤儿。好在他们又比绝大多数的遗弃儿幸运,因为收养他们的人是好莱坞最著名的夫妇,安吉丽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
这对史密斯夫妇一共有六个孩子,一半亲生,一半收养。这个神奇的家庭也被人称之为联合国,也吸引了许多心理学家作为研究的范本。更神奇的是,几年之后研究人员再对收养的孩子进行智商测试,结果发现这些孩子的智商从95上升到了116,其中最大的小朋友,甚至在8岁的时候就精通了四国语言。
这不就是传说当中的基因突变吗?
确实,大多数人是不会有这样的人生经历,
但这个故事至少说明了,
遗传对智商和潜力的限制,也许并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行为主义学说大拿华生也是这么说的,
他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他觉得人就是块橡皮泥,左手是先天基因,右手的后天环境,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能锻炼我们的大脑.
有一组特别有意思的心理学实验,研究人员弄来了两组小白鼠。一组是高富帅小老鼠,住单间,吃得好,睡得好,啥也不用干,典型的是事少钱多离家近。另一组屌丝小白鼠就比较惨了,住在一个混寝,还得每天被人各种蹂躏,什么跑笼子,电刺激等等等等。可剧情反转的是,几周之后研究人员解剖小白鼠的大脑,发现屌丝小白鼠的大脑比高富帅的发达了30%,逆袭的原因正是因为,屌丝小白鼠的环境更叫的丰富,对大脑的刺激更多,大脑就像锻炼肌肉一样,越刺激就越发达。
事实上,可能现在很多的人都在谈努力,
不知道什么时候,这项最基本的生活态度变成了一种需要标榜的行为。所以我今天想说的是,努力被人过分的夸大和关注,却不知环境的力量才更惊人也是这样,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如果你看过歪果仁拍摄的清朝人的照片,你会发现当时的国人几乎没有表情,目光涣散呆滞。看了大清后宫的照片,会感觉除了慈禧还有点风韵外,等等,这些妃子你确定不是........智障吗?
所以说,决定一个人的除了基因、努力之外,更多的是环境。
年轻的时候,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像一个屌丝小白鼠一样,不断的给自己电信号。所谓更丰富的环境是什么,就是你能玩3D的魔兽世界,你就别玩2D平面的连连看。就是你能带孩子出门逛公园,就别再宅在家里吃外卖。就是你能多看一本书,就少睡一个逛一个小时淘宝。
而至于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这么做
大概改变环境比努力更难吧,
换环境是立竿见影,
而太多时候装装样子就可以伪装成尽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