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我闺女从小就怕冷,我也赶紧拿出羽绒服给她穿上了。
没想到,今天在送女儿上兴趣班的路上,因为我的无知差点害了女儿,至今回想仍惊魂未定!
每次不管路途远近,我都会让女儿坐安全座椅,自认为安全意识已经很强了。我像往常一样,直接把穿着羽绒服的女儿放在了后排的儿童安全座椅上。
可是没想到,还是出了事故。
行驶过程中,遇到电瓶车突然窜出来,我一个急刹差点撞到了方向盘。后座的女儿“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回头一看,女儿从羽绒服里“金蝉脱壳”,一头栽倒在了前排座椅上,脸上很多血。
我吓坏了,这么多血伤到脑袋怎么办,会不会脑震荡,万一有其他内伤怎么办......
好在送到医院后,医生说有轻微脑震荡,流血主要是磕到鼻子,观察两天就可以出院了。
虽然虚惊一场,我们一家人还是吓得不行。
我更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明明坐了安全座椅,却还是不能很好地保护孩子?
查阅了多方资料,我才知道,安全座椅的使用过程,我犯了一个巨大错误,罪魁祸首就是那件羽绒服。
穿羽绒服坐安全座椅,是一件非常错误,非常危险,又容易被家长忽视的事情。
相信很多家长也会像我这样,直接把穿着羽绒服的孩子放进安全座椅,系上安全带,以为这样就很安全了,其实不然。
安全座椅的工作原理是,当发生碰撞时,专为儿童定制的座椅能更好地承托头部、颈部,大范围均匀分散冲击力,起到更好的防护和缓冲作用,从而保护孩子稚嫩的颈椎和头部。
而如果发生碰撞时,儿童从安全座椅“飞”了出来,显然就失去了安全座椅的作用。
那么,羽绒服和安全座椅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让安全座椅失效?
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补全这一课。
我们通过两组实验,看看到底有多危险。
美国广播公司NBC,曾经报道过一次触目惊心的安全座椅碰撞测试。
这组实验是在时速30英里(约48公里)的速度下进行的,结果可以看出,发生碰撞时,身穿羽绒服的假人娃娃直接从安全座椅中“飞”了出来。
而对照组穿贴身衣物的假人娃娃,则只是轻微震了一下,安全座椅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节目,也做过类似对照实验。
实验中的三个假人娃娃身高与一岁宝宝相当,均穿着羽绒服,坐在三辆安装有安全座椅的玩具汽车上,接着让这三辆汽车以20km/h的速度撞向50米以外的墙上。
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仅仅20迈的速度(我们在车内的感受可能相当于龟速了),三个假人娃娃都不同程度的差点被甩出座位。
实验进一步进行,看看更高速度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当玩具汽车以50km/h的速度撞击时,与美国广播公司碰撞实验结果一致——假人娃娃从羽绒服里“飞”了出去。
实验还没有结束,第三组对照实验脱掉假人娃娃的羽绒服,依然以50km/h的速度撞击墙,而假人娃娃安然无恙地坐在安全座椅上。
一件羽绒服而已,结果却完全相反!
虽然这只是实验,但是这些危险却正在发生着。
为什么羽绒服如此“威力无穷”呢?
原来,羽绒服是蓬松状的,里面有很多空气填充。
当发生碰撞时,厚实的衣服在强大的碰撞力量下,被压缩得急速变形。
原来的填充空间瞬间释放出来,安全座椅上的安全带就会突然变松。
也就是说,发生碰撞的时候,羽绒服被“放气”,安全带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加大,无法再起到约束作用。
加上羽绒服光滑的面料特性,以及强烈的惯性,孩子很可能从羽绒服中滑脱出来并被甩出去,产生致命危害。
除了羽绒服,其他较为蓬松或者光滑面料的防寒服、棉衣也同理,都不可以在安全座椅上穿。
冬天车内温度低,可以在上车前,提前开空调暖一下车,再让孩子进去。
同时要把蓬松外套脱掉,剩下服帖衣物后再系上安全座椅的安全带,如果怕孩子冷,可以把外套盖在身上。
检查安全带是否拉到位,最合适的程度是确保安全带紧贴宝宝胸部,以能放进一个手指头为宜。
最后,再次重申安全座椅的几个关键点:
1)不能穿羽绒服、棉服乘坐安全座椅;
2)选择适合儿童年龄和体重的安全座椅;
3)安全座椅最安全的安装位置是后排中间座位;
4)无论路途远近,务必让孩子坐安全座椅。
有数据表明:目前儿童乘车安全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就是安全座椅,能降低婴儿死亡率达70%,降低4至7岁儿童死亡率达59%。
这些数据,都是给侥幸心理敲的警钟。
在孩子的安全问题上,哪怕只有0.01%的危险,我们也要尽1000%的努力去规避。
各位家长千万不要再犯我这样的错误了,快转发给家里人看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