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老师,睿和涵在教室打起来了!”周二下午第三节课间两个学生跑到办公室叫我,声音里带着些许兴奋。
我到教室她们两个已经分开了,也没有什么剑拔弩张地没完没了,其他同学大多都咧着嘴笑嘻嘻地看着……
把她们带到办公室,涵跟我讲了前因后果,睿认同她讲述的符合事实。事实清楚,责任也就好认定了:班会反复强调,不许追逐打闹,在教室追逐打闹了,这事都有错。身为班干部的睿因为一张纸条,出手没有轻重,错上加错!涵遇事也是只顾闹了,闹急了造成恶劣影响,也得批评!
经过回家一晚上的反思,周三第一节课在全班同学面前做检查:都认识到了自己冲动违反班规行为的不良后果,向彼此道歉,并向全班同学和班主任道歉,也都保证今后不会再犯。
对她们两个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后,我又强调了其他同学当时的表现:有的有小兴奋,也许是没想到班干部也有犯这样的错误?有的看热闹不嫌事大,就差要去扇风点火、加油助威了!这不就是鲁迅笔下那些“看客”的表现吗?
我跟学生们讲:“班集体的建设是要靠每一个人都付出的,班风如何是每个人的言行汇集成的。班级中出现问题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态度来面对和维护,不要做麻木的看客,更不能做推波助澜的破坏者!”
教会孩子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一种对责任感的培养吧,对集体负责,对自己负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