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年龄越大,越觉得时间不等人。
看看姑娘,马上就是小学四年级了。说不关注成绩是假,因为中考高考还是要看成绩。但我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的成绩,对我来说,我在努力地和出自于我却不必如我的另一个生命共同成长。一转眼,我们一起走过了九年。我恐怕要问问,这九年我下得工夫够深吗?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一出来,就有人欲哭无泪,为何?有的孩子压根没读过《史记》《中华上下五千年》《古文观止》一类的书,对于作文材料题中出现的管仲、鲍叔牙、小白一无所知,审题就无从说起。
从高考再回过头来看,小学六年应该是阅读积累的黄金期,也是阅读习惯培养的黄金期。这个时期不仅要让孩子爱上读书,最好还要有针对性地让孩子阅读一定的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人物传记等一系列书籍。当然,这是需要分步走的,但家长和老师是应该有计划的引导。前三年,我们的寒暑假都被作业、钢琴、书法等填得满满的,阅读只能是挤时间。但后来我发现,在培养阅读兴趣的过程中,其实是需要大段的时间让孩子以浸润的形式与阅读为伍的,碎片化的时间远远达不到形成兴趣的目的。因为在那个阶段,孩子专注力不够是一定的。我无法想象一个孩子在四五个兴趣班的交替中还能挤出大段的时间来阅读。也有可能有的孩子在上学之前就已经培养好了阅读的习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需要更多有深度有广度的阅读。
农人种田讲究深耕细作,阅读同样如此。父母和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习惯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技巧。而这种技巧无他,就是和孩子一起阅读、探讨。不加指导的阅读固然迎合孩子的口味,不过靠天收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孩子的有效阅读。就像疏于管理的农田中一定不乏倔强生长的麦苗,但一片精心管理的稻田在收成上必然是可观的。接下来的三年时间,也是奠定孩子阅读口味的关键时期。一个孩子能在师长的指导下阅读历史地理、自然科学、人物传记等类型的书目,他日后的阅读喜好一定错不了。像爸爸说的那样,我们眼下最重要的目标除了阅读还是阅读。
我呢?这一年有没有成长?我很想知道。
如果父母是孩子的起点,那么我这个起点是不是低于平均线?下午和同事聊天,还说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高度。你看那医院里的新生儿都差不多,可十几年后这些孩子之间的差别就是父母的差别。这个差别倒不是智商、能力、财力等方面,我觉得,套用一个俗词,应该是“育商”,就是养育孩子所具备的情商。这真的和我过去接受的学校教育无关,不过,至少我也应该和姑娘一样,争取把那些读了一半的书读完,或者和她一起读完。再去认真地思考一下阅读和写作最近的关系,关键是要能拿得出一些对孩子们实际写作有用的指导性意见,尤其是不能止步于初中教学,更应该放眼高考阅读和作文。
小林说,人成熟的标志是该动脑的时候别再动情。真残酷,可也真实在。也许,我应该重新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