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也发明了印刷术,但是小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觉得书籍多到泛滥的地步。近几十年,随着印刷技术的产能提高和成本降低,书本的价格日益便宜,大家可支配收入日渐增长,买书便成了和买菜一样家常的事情。
我有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有买书和藏书的习惯。家里最好的摆设莫过于一墙或者一整个书柜的书籍,既能吸收知识,陶冶情操,再次也能装一下逼格。可是,面对越来越多的藏书,每一本真的都会被认真翻阅,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品读吗?
书变得越来越普及,而“爱”书成了越来越罕见的事情。
什么是“爱书”?
占有?保护书页?束之高阁?还是分享?
回到书籍的本源初心,它的价值在于传播和分享知识,思想,和美。
最好的爱书方式,莫过于让它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地发挥。
“爱”书记得在美国读书的时候,第一学期开学,兴奋地跑去书店按照各门学科的书单对教科书进行采购。惊讶地发现,在美国教科书有些出奇地昂贵,尤其是有些商科的厚书,精装彩页,厚厚的一本,动不动一本就要一两百美金。在国内,除了字典,还很少买过超过百元的教科书。心瞬间就疼了。
唯一值得安慰的发现,是所有教科书店都有二手书卖,这不仅意味着买书的成本可以降低,而且预示着学期结束你还可以把用完的课本卖回去。需要支付的不是一整本教科书的书本费,而只是一笔合理的使用费。每个人用书的经济成本得到缓解,而书本的利用率趋向最高值。
在使用的一个学期中,大多数学生会爱惜书本,避免在书上图画,做记号和笔记。最多会把教授指定的知识重点用记号笔做下标记,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圈画对下一任使用者也有帮助。
学期结束的时候,把保存状态还完好的课本卖了,这笔钱只要再添一点就可以买到下个学期的教科书。这是一种既经济又惜物的习惯。
“爱”书回到现下的生活,大学毕业后就很少采购书籍。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借书,无论问朋友还是图书馆。如果一本书真的喜欢到骨子里,确认自己会再次翻阅,我才会想去购买。
关于借书,很多人不是不考虑,但是更多的时候,也许去借书的交通和时间成本比淘宝上买一本新的盗版书还要低。
同样因为价格的低廉,借书变成一种“抠门”,有失面子的行为。爱计较一点的朋友,有时更会半开玩笑地说,买一本这么便宜,干嘛你不自己去买?
但是,换一种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一本对你来说已经不太可能第二次去翻阅的书籍,它对你的价值已经为零,那为什么不能出借或者捐赠给更需要它的人,这样至少它能发挥再一次的价值。
一件物品和一个人,一条生命一样,都会因为价值得到实现而产生意义。
我喜欢去问别人借书,因为这样阅读时会多一份需要归还的紧迫感。我也乐意借书或送书给他人,如果那个人更需要它。
书籍的价值永远不是用封底那行价格的数字来定义的。流动和传播,阅读和分享,让它们的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光。也许人类可以对书价没有敬畏之心,那么对于它们承载的知识,思想和美呢,如果没有这些,人类进步的步伐将放慢多少。
请爱惜每一本你读过,碰过,买过的书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