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荟萃桃花源
文/张先德
惊蛰时节,我们游览了心仪已久的常德桃花源风景区。
这天上午8时左右,我们一行3人在益阳市朝阳收费站登上了从长沙过来的旅游大巴。在太子庙服务区短暂休息后,旅游大巴于上午10时抵达桃源县桃花源古镇,开启了我们今天常德桃花源一日游行程。
(此处省略500字)
古镇布局为一纵四横两水系六大广场,其中两条水系与高士大街(古镇主干道)平行贯穿整个古镇,沿线布局各类元素特色主题商街和文化体验区。既具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又满足了古城“居住、商业、行政、祭祀”四大功能,其依托桃花源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成为国际旅游、休闲养生、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我们从古镇南门进入古镇,一直游览到北门,全长一公里的高士大街上,虽然亭台林立、商铺众多,但看到的却是店门紧闭、游人稀少,生意冷清。或偶尔能看到几个摊点,在出售当地的特色产品。走进高士大街东侧住宅区,同样是“鬼城”一般寂静。我们“强行”推开一栋四合小院大门,看到院内地坪上杂草丛生、垃圾遍地,院内房子还是“毛坯”。精心设计的四合院,最终没能等到他的主人而在此荒芜。
我手写我心。
(此处省略500字)
在兴发酒店用过午餐,我们便乘车来到了桃花源旅游区。在景区南门入口处,一些工作人员正在紧张的忙碌着。原来,他们是在为即将举办的桃花源花朝节作准备。虽然游人不算多,但是,景区查验工作却十分的严格,既要刷身份证(即为门票凭证),还要人脸识别,我们24人的团队在这里至少耽搁了数分钟,让人十分的疑惑!
进入景区,顺手从架子上拿了一份桃花源导游图,以作游览参考。
五柳湖,其实是一条小河,系根据陶渊明之号“五柳先生”而命名的。我们沿着五柳湖岸边麻石铺就的主干道前行不过200多米,就看到了一栋竹篱茅舍,此即为刘禹锡“陋室”。
陋室,刘禹锡在朗州(常德)时之居所。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誉。曾任监察御史。因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官属闲职,未能入住公廨,十年栖身于朗州茅舍。他遍访桃花源福地洞天仙境,“题咏桃花源最富”。留存有《游桃源一百韵》、《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等。常携友人游赏留宿桃花源,其据朗州经历,作《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诵千古。入得院中,内有茅舍五六间,北侧一间被辟作纪念品商店,有桃木梳子、纸扇等物品出售。室外,设刘禹锡石雕像一尊,水井一口。另置竹椅一床,竹椅旁还立有四个高矮不一小屏风,屏风上书《大林寺桃花》、《陋室铭》、《赠汪伦》、《曲江对酒》等著名诗文之作。
离开陋室,继续前行。前面有一个高大的牌坊,牌坊上有“世外桃源”四个大字,而牌坊旁石头上阴刻着“秦街”字样。秦街,又名“石头巷”,是以桃源地方传统建筑风貌为基础,以石材为主,打造的一条民俗商业休闲街。若逢节庆,漫步街巷,这里既有人气沸腾、笑语喧嚣的传统小吃和特色餐馆,也有闹中取静、风格各异的文化创意作坊。我们从牌坊进去,在秦街上转了一个来回,门店大都关门歇业,只看到一个卖豆腐的谢家店和其隔壁的南货店在招览客人,并且秦街的游人也十分的稀少。
正当我们准备离开秦街的时候,文导打来电话,说她们在陶渊明祠外等候我们。遂匆匆赶到渊明祠外的“桃花山”牌坊下,文导热情帮我们3人拍合照,并告知我们进去参观渊明祠、菊圃后,务必再去方竹亭后摸摸方竹,包能给你带来好运气。我们从牌坊往里面走,看到一片宽阔的桃树林,因为季节的缘故,桃树已经含苞尚未开放,地面整齐的草皮依旧泛黄未转绿。
菊圃,始建于明代,取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句意而得名。总面积2764平方米。渊明祠位于菊圃正中,渊明石刻像碑立于祠前。院内两株百年丹桂冠如华盖,秋芳远播。置身其间,悠然而生清雅之气。
渊明祠是陶氏宗亲祭拜先祖的祠堂,右侧墙壁上三十幅连环画,刻画了陶渊明从出生、成长、入仕,到辞官归隐以及病终的全过程。陶渊明一生曾五次为官、又五次辞官,正是其中第二次为官、担任荆州刺史桓玄幕僚时游历过桃花源,并在此结下良缘,邂逅了他的妻子翟氏。最终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结束了十三年的官场生涯归隐田园。陶公淡薄名利,不畏生死的人生观,令历代文人墨客推崇备至,陶公和他的《桃花源记》更成为了后人心中崇高的艺术圣地。
从渊明祠右边出去,即为方竹亭。方竹亭,原名桃川八方亭。明万历年间修建,为桃花源现存最古老建筑。亭高6.3米,墙厚1米,上覆琉璃瓦,内为穹窿顶。外观八方八角,内看无梁无柱,亭内安放石碑数方。亭后有一小片翠绿色的竹林,即为方竹。方竹为竹中珍品,其最为奇特的是,竹竿眼观为圆形,手摸却是方形,且有棱有角,如刀削成,竹竿粗大者特征更为明显。
从竹林再往里面走,便是遇仙桥。遇仙桥,相传为武陵渔郎遇仙之处。原为一块自然崩落的岩石横卧于涧,明天启年间始建单孔石卷桥,清初增建风雨桥亭。桥端葛蔓低垂,菖蒲丛生;桥下青萝垂涧,迭水垂帘。游人至此,顿觉飘飘欲仙。在遇仙桥右侧,立有石碑两块。其中一块为《题遇仙桥》的石碑,碑上阴刻有四十九字,是一首七言八句的顶针螺旋诗。石碑的下方刻有提示。我们在石碑前左顾右盼,理不清头绪。而在一旁摆摊的老太太,却很专业的告诉我们,先要找到一个“中心”,即:碑中的“牛”字。然后,依据碑上提示,指点我们完整地读出了这首螺旋诗。真是高手在民间啊!
当我们原路返回至陶渊明祠外的桃花山牌坊时,文导带领的那部分长沙客人已经乘接驳车去了桃源山。我们继续前行,目标是桃源山水府阁。经过五柳馆、佳致亭(碑)、景区北门,便到了桃源山。
桃源山,又名黄闻山,位于沅水南岸。这里是桃花源洞天福地的源头,自东晋起便是沅澧流域道教文化中心。山中有水府阁、桃川万寿宫、桃川书院三大建筑群落。来到桃源山,既可朝圣仙气缭绕的“桃川香火”,又可领略古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还能在国学经典中浸润流连,山水人文融于一体。
从桃源山牌坊出发,步行不过十分钟,我们就到了聚贤桥。越过聚贤桥,前面就是桃川书院。桃川书院,又名天宁碑院,始建于唐代,清乾隆十八年重建。左右小丘环抱,面临一池碧水,绿瓦白墙,山环水绕,妙趣无穷。再越过状元桥,重回景区干道,往上攀爬大约3分钟,就到了今天的终点站:水府阁。
水府阁,始建于明末,高踞桃源山之巅,有“潇湘一阁”之称。其原为三层砖木结构,已毁。后重建为重檐歇山顶四层楼阁,高36.3米,与高举阁南北相对。下瞰桃川,东望洞庭,西顾壶头,江天辽阔,风景如画。深秋落日之时,桃源山顶水府阁前,白鳞洲横分沅江,落日映照江水,江心,洲心,夕阳,三日同辉,为潇湘最美八景之一。
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本次桃花源之旅,虽然没有看到千亩桃林、万树桃花,但是,我们却看到了一个人文荟萃的桃花源,也算不虚此行!
2024.3.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