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 是为了什么而“读书”?
周国平曾在他的散文中提到“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的概念。
他最喜欢哲学家之一-爱默生相信,人心和宇宙之间有着对应关系,每个人凭内心体验就可以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真理。这是他的超验主义。
而把这件事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
那是:
把自己的生活当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几乎一切创作欲强烈的思想家对书籍都怀有本能的警惕。读书太滥,只会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爱默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我想我之所以成为了我。不是我拥有了什么,而是我创造了什么。
何止读书如此,学习何尝不是如此?那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和学习?
2.“教育就是生活”
这个谜底我在一个读书类节目《一千零一夜》里找到了线索。
里面提到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他是胡适的老师。当五四运动在中国掀起一阵一阵的涟漪时,他带着可以看到一个新的国家新的时代的诞生的兴奋心情留在了中国。当时在北大接近200场的演讲传授着一套教育的观念,甚至放到现在,很多根本观念依然不过时。
他的著作《民主与教育》中提到,如果把社会比作一个生物,那么如何让它的生命延续下去,只有透过教育。教育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的沟通来实现。
我们总把教育看成教会小孩和年轻人经验,让他们从不成熟变成成熟。而杜威认为,不成熟也是正面的,积极的。
不成熟代表他还有很多潜在的潜能没有开发。
也因为不成熟需要依赖,他也要懂得如何跟其他人共同生活,而教育应该是把一个人潜能发挥出来的过程。
教育是一个经验的重组。每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很有限,随着时代的或者环境的变化,我们就需要通过重组已有的经验来获取新的经验。
教育从来就不是单纯刻板地学习过去的人所给我们的东西,人的一生都是在教育的过程中,现在的老年人一样要学会如何用智能手机,如何上网购物,微信付款。
2.当我们生活本身不需要一个外在的目的,那么教育需要吗?
在我们人生不断获得新经验的时候,教育就成了能让人生变得丰满,有意义的过程。
我们跟孩子说,你们现在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毕业后去听知识付费内容,好让我们更好的融入自己的职场需求。
而杜威认为:职业也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它是相对于一种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对个人生命没有追求,对社会也没有贡献的状态。
真正的职业是既可以在这里满足你个人的需求,发展你的天赋和性向,而你又能从中不断克服挑战,打破自我获取新的经验,成为你进步的过程。还能为社会献一份力。赚钱并不比这两件事重要。
所以他认为,连职业也是一种教育。当每人能各司其职时就成就了更好的社会。
那学校是什么呢?学校是一个特殊,必要的环境。在传授以往经验和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起你的兴趣,并知道这些知识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你知道学一门知识为了什么,从而让你能发挥想象力,去主动追求。
芬兰的教科书教小学生 来模拟联合国世界大会,让他们主动去学习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最近流行的stem教育也是围绕一个主题,从科学,艺术,数学等角度来分析和搭建一个项目。
如果学校教一套,而社会运行的规则又是另外一套,那怎么办?所以教育不再是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需要一个社会支持的力量。
那么此时要改革的是孩子的教育,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关注我们成年人自己的教育问题呢?
当我们能看到教育其实是一生的课程,是没有目的,是整个过程的时候,或许我们作为家长能稍微放下我们的焦虑,学会放手让孩子们发挥自己探索和好奇的眼睛在建立在上一辈的经验上形成自己新的人生经验。
●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