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突然就想到了这个话题,人家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而我,想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
可能是最近刷到了不少关于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的相关议论吧,也可能是前段时间回乡下看到乡里孩童玩耍吧。余华的这本杂文集我是有打算看的,只是随着年纪渐长,虽然还是爱看纸质书,但已经没有啥囤书的习惯,主要是年轻时习惯一口气买很多书,回去看个新鲜就搁置了,如今却连购书的欲望也会给自己增加个冷静期,等把手上书看差不多看完再买,这样就可以一直买书一直有书看且不至于囤积很多没看的书影响自己心情。回到主题,我今天想说的是童年,与此书无关,尚未看过的书不予评价,这是我的原则。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我们的童年没有如今那么多的玩具,但我们很快乐,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就读书学习而言,囿于农村地区教学经济资源等各种限制,我们的童年,大多没有补习班,也没有兴趣特长班,有的只是老师每天按照教科书布置的少量家庭作业。我们大多也没有家长辅导作业,放学时绝大部分家长都还在田间地头忙活,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能力辅导我们的作业,所以学习真正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去同学家一起做,在家自己做,第二天抄同学的作业,被老师留堂写作业……这些我们也都经历过,家长也大都不怎么管我们的作业是否完成,他们只知道看开家长会时老师说的考试成绩。俗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那时的乡村老师,虽谈不上好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但在学生心中往往是绝对权威的存在,是一批有教书育人的信仰之人。他们并不完美,也会毫不掩饰的喜欢优秀学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关心差生,走村入户用自己微薄的薪水帮助生活困难的学生。那时的师生情,纯粹美好,他们希望用自己的付出让学生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而我们作为学生,只知道老师说的读书是我们的出路,每天看着墙上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并没有太多感慨,每天放学就想着完成作业,和小伙伴玩耍,农忙时还会帮着家里做农活之类的,不会如现在这般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就这般没心没肺浑浑噩噩度过了童年的学习生涯。
就娱乐玩耍而言,我们的童年,没有啥经济基础,无法像现在的小孩可以到处去旅游,经常是帮家里干完农活才有属于我们的娱乐时间,当然我们能干的农活往往也就是帮着家里喂鸡鸭猪牛扫地之类的。就玩具而言,我们那时得看各自的动手能力,难一点的是风筝,简单的毽子我们也都会自己制作,当然还有没有难度的踢石子,跳方格,跳绳等等。顽皮也是真的,上山爬树,下水捉虾,用蜘蛛网补蜻蜓,垒石头烤红薯等等,胆大且付诸行动。
就世面见识而言,我们不知道现在孩童知道的很多东西,但我们会认识当地的基础草药,如枇杷叶止咳,蒲公英去火……现在的孩子会这些的怕是极少了。我们也认识当地各种蔬菜,萝卜苗、南瓜籽、大葱,小葱,韭菜,蒜苔……哪个季节种那些菜,播什么种,那些是埋在地里,哪些是长在树上,我们认识也清楚。这便是我们童年的见识,以致于我们会在水稻收割时去田里摸鱼,地瓜成熟后去地里偷瓜……
这便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童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也有一代人的快乐,那时的我们三五好友一起调皮捣蛋,如今却也各奔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