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刚才看了简书上的这篇文章:https://www.jianshu.com/p/446176c440ee 知道了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好奇心重,爱思考很多抽象的问题,爱刨根问底,所以想到要在简书上记录并整理自己的“思想”。说到这里难免有些惭愧,因为可能我的思想过于贫瘠了,不知道这篇文章最后能写出多少字呢?
之前觉得自己喜爱心理学,但突然发现自己仅仅是喜爱了这个名词,关于心理学的书或理论我不比一般人知道的多,而就算是有趣的心理学现象我也只是略有耳闻。但为什么我要说自己喜欢心理学并且大谈特谈、往自己身上贴标签呢?是因为我直觉上知道心理学是一门很实用也很新奇的学科,我能够从中了解自己甚至是改造自己,虽然我并没有具体操作。我依然是被挡在“心理学”门外的,但我就想欣赏沿途风景一样,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或即将看到什么。
再说哲学。小时候以为哲学解释一切,因此敬佩它,但敬而远之。大学的时候看了些书却越看越糊涂,心想这是哲学?这难道不是先上一堆概念然后各种推导吗?这能告诉我人生的终极答案?看了又能得到什么启发?遂而放弃。最近,因为有一段时间开始怀疑一切,知乎上搜到别人推荐了加缪的“荒诞哲学”,让我看待事物的态度渐渐趋于理性,于是转向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再经由邓晓芒老师的主页,开始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从一脸懵逼到一句一句 仿佛读出了真理,虽然过程漫长、要学的还有太多,但我已渐渐要进入状态了。另外,B站上偶尔搜出了清华大学讲马克思主义的公开课,资本论、政治经济学,其实都是认识世界运作的良好启蒙。总之,在哲学这一门类中,我也是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却还未真正具体地投身其中。
关于游戏,最近莫名奇怪,为什么我就是不爱玩游戏?我和爱玩游戏的人算是两个世界的人吗?我到底错过了多少好玩的游戏?玩游戏的我能不能拥有更丰富的人生?为了让自己爱上玩游戏,我几乎刷遍了页游网站,看遍了游戏测评,最后得到了一些答案:我所认识的游戏和真正的游戏存在差距,首先,我以前认真玩过的从小时候算起:推箱子,五子棋,贪吃蛇,俄罗斯方块,连连看,泡泡龙,2048,折纸,跑酷,消消乐,数独等等,好像都有门槛低、时间短、难度总体不高的特点,那我怎么能说我不爱玩游戏呢?我仿佛没有玩过真正的游戏,我玩的那些,大多只是在消磨时间、逃避现实,极少数是在锻炼智力,和真正的游戏体验好像相去甚远。我认为如果要认真地玩游戏,首先要正确地看待它并且尊重它,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幌子、一个对人生没有影响的虚幻之物。其实做任何事也都是如此。好的游戏会让人产生美妙的体验,而这才是我所追求的。
关于思考,思考对我来说好像是一件正经事。每当我失去目标、困惑于当下的种种时,我总是需要一些时间思考,或者说放下手里的事,优先进行或清晰或模糊的思考。或者当我闲下来,一次又一次给自己的生活打问号时,好像只有思考能助我渡过。在我情绪不宁的时候,我必须刨根究底并解决问题;而在我情绪尚好只是想法不甚明朗的时候,依然只有通过思考才能让思绪变得澄澈。为什么我总是容易糊涂?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我是一个天生带bug的人吗?又或者我只是爱挑自己的毛病?还是说我单纯就是喜欢制造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设想这样的场景:当没有问题出现的时候生活平静、一切美满,然后我突然给自己制造出了一个问题,原本的节奏被打破,一切又要推倒重来,而这是不是我一直以来循环往复的经历呢?这些经历听上去更像是我不满现状,我要给自己新的生活甚至新的生命,那么,这意味着我是一个不容易满足的人吗?其中是否蕴藏着我的个人追求,即绝不重复、绝不守旧,也绝不循规蹈矩?我所质疑的事物最起码是我不喜欢的,只是我藏起了厌恶,化之为质疑?也就是说我的质疑有可能来源于我对外物以及自身的好恶和偏见,也有可能是我爱上了质疑本身,那么此时的质疑就是假象了。因此首先要分辨质疑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然后才是关注质疑的对象以及这个对象与自己的关联。(这里的质疑,是思考的源头。)
关于个人追求,目前是想佛系工作、认真生活、拥有部分自由、拥有健康。佛系生活的真谛是,充分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把任务完成、对工作有掌控感,不太容易为此感到焦虑。认真生活就是说,对生活里出现的很多细节都要认真对待,而不是视若无物,以愉快的心情、乐观的态度、平和的心境去生活,不错过生活中的美好。另外就是留给自己一些自由时间,让自己不觉得被生活所绑架,灵魂是由心的。而健康是一切的基石。
有时候会对自己的状态感到困惑,因为无法给它下定义,难以捕捉,也难以得到共鸣,甚至难以用常理解释,这里把这种困惑或者是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统统定义成“荒谬的灵感”。因为无法具象化,但又确实地存在着(此刻还在我心里呢),故谓之荒谬,又因为它是经验之上的、只有自己才知道的,故命名为灵感。
思想体系,其实既可以是一个过滤器,又可以是一个容器。凡是不能称之为“思想”的,被自动挡在门外,凡是无法与旧思想相互映射的新思想,则被标好标签放入容器。思想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物体,由我手创造,却不能代表我,它只能是被我借力的基石,同时它又是我思想溺水时不得不求助的救生圈,它对我将意义非凡。
无妨就细数我所受到过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冲击。
所谓的思想教育,也就是我接受到并植根于内心的人生基本方针。其中有些出于学校教育,有些出于本能。说最重要的几点吧:
1. 要比别人占优势。
2. 要想办法解决目前的困境。
3.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环境,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付出最小化。
4.是非善恶分清,信任朋友、敌视陌生人。
5.知道快乐、归属感、成就感是好东西。
思想冲击就比较零散了,通常起源于挫败感、孤独感、无助感,这些又源于生活中不如意的事件,依然只列重点:
1.努力不一定成功。
2.成功者不一定特别努力。
3.失败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原因,失败者各有各的不幸。
4.优势会沦为劣势,劣势可以逆袭成为优势,观念和物质都在变。
5.解决了一个问题还会出现下一个问题。
6.懂得分享,利他也是利己。
7.尊重每一个人,对不同的人划分不同的界限
8. 从前只知道自己需要快乐和归属感、成就感,却并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获取,只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今觉得,这些应该是我追求的终点。
写了这么多,才发现原来我关注的很多事情,根本不能算作思想,甚至动摇不了我的思想根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