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当我遇见一个人》摘录6

《当我遇见一个人》摘录6

作者: chicago613 | 来源:发表于2018-04-23 09:45 被阅读0次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地以大欺小,或者在冲突中使用枪支、刀具等危险物品,原则上家长是不应干预和评判的,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

    童年是经历各种自发体验的过程,既有温暖的支持理解,也有激烈的口角冲突,嬉笑怒骂构成童年百态。孩子本身对各种体验没有评判,全然经历过,就会既不执着也不恐惧如何一种状态,发展出真正理智和自由的心智。

    所谓心理疾病,就是未释放的创伤能量长期累积固化而成的,也是生理疾病的成因之一。

    潜意识里的限制性信念像木马程序一样,左右人的行为,人被控制却不自知。我们会用头脑的各种说法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使之合理化,使自己以为这是理智选择的结果。

    冲突是生命历程中必然的体验之一,是孩子生命张力的体现。孩子的能量像天然流动的河流,一会儿平缓,一会儿湍急,有平流,有漩涡,一切本是无常的体验。父母长期的评判,会让无常的能量表达固结成恒常的心理创伤,让冲突变成阻碍成长的坏事。有时候,孩子的各种生命状态难免让父母已经充满制约的头脑焦虑不安,父母若能自己去面对那份不安,不干预、不评价孩子,可能再一抬头,孩子已经转换到其他状态了。孩子本无事,父母自扰之。

    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多寡,而在于陪伴质量高低。

    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是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改变本身就会让对方感到抗拒。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看见我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头脑中的现象是最可怕的,因为它会找到一万种理由来证明自己就是真理。

    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扰。

    当我们看到对方的问题状态,忍不住要去提醒、教育对方时,先让自己停下来——从头脑的冲动回到身体的感受,先放松,再去觉知:“我为什么要提醒、教育对方?到底是为了对方好,还是捍卫我自认为的正确?对方真的需要我的教育吗?我这一刻有没有评判,觉得对方做得不够好、应该改变?”

    至少在意识上要知道,所谓对错,只是我们的妄想,而在妄想中是看不到对方真实需要的。

    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对方,和对方一样的身体姿态、一样的表情等,试着去感受对方现在的感受。然后可以和对方交谈,交谈的核心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对方。注意不要反馈自己的想法,而要反馈感受。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又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父母不是神,无须完美,但可以保持自我察觉,做诚实的父母。

    假如父母不能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而试图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就会相信诸如“总是抱孩子容易把他惯坏”、“孩子在用哭泣威胁我,我不能轻易满足他”之类的说法,如此,孩子天然流动的能量就会被贴上负面标签,被定义为各种问题行为,造成内心分裂,心理创伤的种子就这样种下了。

    当我们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责骂他,甚至动手打了他时,可以诚实地对自己说:“这是我的内在创伤被启动了,因为内心痛苦而伤害孩子,这是我需要自我觉察和成长的地方,而不是孩子需要我纠正。”

    诚实的父母是自我觉察的父母,有自我觉察的人会不断成长变化,伤害孩子的事情会越来越少,与孩子彼此的理解和接纳会越来越多。

    人总是无法避免地要经历喜怒哀乐。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诚实的父母不扭曲孩子的感受,不扭曲就不会分裂,就会自然疗愈。

    界限,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在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无界限的纠缠,出发点是为别人好,结果却通常使双方都痛苦不堪。

    在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能否保持界限,直接决定孩子未来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能否丰盛。家长每一次“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减孩子的自由创造力,消耗孩子的生命活力。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缺乏界限,是缺乏爱的能力的结果。

    共生自我在关系中不断追求控制,以弥补1岁前因妈妈不受控制引起的痛苦。当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处在1岁前,如果孩子或者配偶不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不受控制,就好像自己的手脚被剁掉一样恐惧。

    人都渴望爱的流动,好心自然会有好报,如果没有好报,说明那并不是真的好心,只是没有界限的控制,是想要控制别人按照“我认为的正确道路”生活,当然会遭到别人的反抗。

    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别人按照自已的方式生活。只有当别人希望听取我们的意见时,我们才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好心,必然得到善意的反馈。

    共生自我控制别人,同样也非常容易被别人控制,没有能量捍卫自己的界限。不懂拒绝的关系,看似一时保住了表面和谐,暗中却累积了很多愤怒,最终破坏关系。

    儿童天然地爱父母双方,希望家庭和谐,而且认为自己可以拯救破裂的关系。于是父母关系和谐,对孩子好,孩子就认为是因为自己好;父母关系恶劣,对孩子不好,孩子则会认为是自己的错。

    我们意识上当然不认为父母对我们不好是我们的错,然而潜意识里,我们坚信“这是我的错”。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包括生病。我们无须为别人的选择负责。孩子无须为父母的选择承担一切后果。

    已经发生的事情和别人,就像桌子和椅子一样,是一个你无法改变的存在。事情和别人不需要被原谅,因为它们不会因为你的原谅而改变。如果必须通过原谅什么才能获得幸福,那就是把幸福的可能寄托于外界。

    因为缘分,我们在“今生”这场戏里扮演母女,脱离角色身份,我们都是本质一样的人。童年的经历确实带给过我伤痛,但现在我逐渐接受了,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无须粉饰,无须原谅。

    父母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能力真正看见孩子,但我们依然可以成长,并且拥有爱父母或者不爱父母的自由。

    随着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终会发现,父母身上令人厌恶的能量在自己身上一样不少。当这些阴影逐渐被觉知照见,我们的内心便不再分裂,自然会从与父母的纠缠中解脱。

    人只有当真实感受被确认时,才会产生幸福的存在感。父母一旦中了“正确观念”的毒,就会漠视甚至完全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家庭便成为地狱。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

    父母可能婚姻不幸福、工作不理想,即使有一大堆缺点也不要紧,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要父母能管住自己,不试图去教育孩子怎么生活、怎么思考,孩子就可以活出远超出父母想象所及的精彩人生。

    管教孩子是父母“毒瘾”发作时缓解痛苦的毒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我遇见一个人》摘录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hk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