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840750/1cf5cfbe5cbe6e1d.png)
最近在读小马连环的春秋第一部《大国游戏》,虽然只看了这套书的一小部分,但是已经通过春秋第一霸郑国郑庄公姬寤生的故事看到了很多精彩的内容,战略、外交、权谋、仁义礼智信以及个人的隐忍等等,非常引人入胜。春秋期间有很多典故,不管是人与人还是国与国之间的事情,都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在阅读的过程中,想到有一个人也喜欢读春秋,关羽关老爷。看过三国的人应该都知道关老爷夜读《春秋》的故事。在降曹那段时间,曹操想让关羽乱了君臣之礼,有意将二位嫂嫂与关羽同住一屋,谁知关羽将二位嫂嫂安排在屋内住,自己到屋外夜读《春秋》,对二位嫂嫂秋毫无犯。此外,在曹操兵败华容道时,请求关羽放他一马时,曹操提到了《春秋》,说:“古之人,大丈夫处世必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者乎?” 关羽手捧《春秋》的画像和塑像也很常见,关帝庙中关羽手持《春秋左氏传》的雕像也屹立千年。
然而,我对这位热衷于春秋故事的人产生了一些好奇。春秋故事中涉及到众多人物和事件,而关羽似乎只关注了大忠大义。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武功高强,过五关斩六将,为人正直,誓死效忠刘皇叔,但缺乏灵活性,过于固执己见。他对待士兵非常仁慈,但对待同僚或下属则显得孤傲,难以听取他人意见。
如果关羽能从郑庄公那里看到或者学到隐忍(郑庄公隐忍并谋划十年,将自己的弟弟共叔段杀死于焉 --郑伯克段于鄢,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谋略、外交、尤其是战略目的(合纵联横,与齐鲁两国结成同盟,征伐各地,使郑国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我想曹操在华容道时也不会那么轻易的被放走,荆州也不会那么轻易的丢失,自己也不会走麦城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40750/fad5bf2f4019072e.png)
“盲人摸象”这个比喻不时地在我们生活中发生。每个人的心智模型(知识、见识、价值观等因素的组合)各不相同,对于相同的事物,每个人看到的角度各异。正如瑞·达利欧在《原则》中所说的那样,“一些人倾向于过度冒险,而其他人的风险规避过强;一些人过度关注细节,而其他人思维过于宏观。大多数人都是在某个方面过度,而在另一方面不足。”
关羽对春秋的关注点或许局限在了忠义上,而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方面。所以,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需要不断拓展视野,多听多看多交流,以更全面的知识和经验取得进步,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如果齐威王不善于纳谏,那也就没有日后齐国的国力强盛。如果李世民不是个心如大海的君主,恐怕也很难有大唐的盛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只有保持一个开明的态度,通过多角度、多元化的交流,善于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同时修正自己的错误,才能更好地成长。
关羽是我儿时的英雄,武艺高强,忠肝义胆,俨然是正义的化身,但只有忠义并不能走得更远的,甚至不能达成目标(匡扶汉室)。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