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了解一座城先从博物馆开始。
现在每到一个地方总想去它的博物馆看看。我反思可能很多是一种好奇,好奇他们的那的先祖跟我在别的地方看到的有啥不同;好奇他们的城市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好奇他们经历过哪些辉煌的历史呢?
按照预约时间来到这里,从人流上看人一定不少。果真如此,拿了导览图,一二层没有展厅都是学术交流的地方。来到了三层,看到一些陶瓷多为景德镇的陶瓷,唯一的新发现是这只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栩栩如生,乍一看并不像是陶瓷,该作品采用胎毛技法,利用泥胎烧成后的自然色呈现金丝猫的毛色,把猫擒鼠前的瞬间神态雕塑得活灵活现。还有这只牛也是如此逼真呢。
真正能看的也就四层了,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如何细致的描述广东的生活、由来等等。比如广东为何被称为羊城,难道生产羊?传说西周时期五位仙人手持谷穗,骑着五色仙羊降临广州,许诺此地将“永无饥荒”广州因此被称为“羊城”“穗城”。珠江三角洲稱谷丰登,为广府人创造脍炙人口的饮食文化提供了广阔空问。
来之前老温说不知道这的博物馆会不会也像其他博物馆一样陈列很多出土文物?
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这扇大门。远古遗迹,早在岭南腹地的先民就留下马坝人的印记,诉说着广东历史的久远与神秘。自秦汉起,经南朝隋、唐,至两宋末年,中原人一次又一次地大举南迁,岭南从越汉杂处,走向越汉融合。
特意去查了下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主要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历史上,岭南的概念和行政划分有所变化,但大体范围不变。古代这里要常是各类宦官流放之地。很难想象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如今的样子。
广东的三种主要文化是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从地图上看,可以明显看出。广东北部地区以客家文化为主。老温的家乡也是客家文化,的确客家有他们独有的民宿文化。当我看完之后就去更加理解深刻。
西周以来,岭北南来人口日益增多,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与技术。在南越武王首领推动下,岭南诸越不断吸收中原文化,南北民族逐渐融合。我戏称老温,我们原本就是一家人,河南的中原人南下在此定居。
独特的比较“传统”的民俗文化,有一段介绍了一个人从出生、成年至老去,迎常要经历催生、开腥、满月、四月周岁、入学、成人(出化园)、结妍、祝寿、此张等礼俗,尤其是“出化园”和祝寿礼,别致而隆重。把人生的每个节点都规规矩矩,想必现代的人又有多少人遵守呢。
广东沿海,必然少不了海上贸易啊。广东在汉代已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成为中国海
外贸易最重要的起点。全国各地的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齐聚广东,远销海外。南海一号打捞出来的南宋古沉船,足以见证这历史。
唐宋时期,陶瓷制品深受海外市场青眯,广东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销瓷生产天出口基
地。中国陶瓷产品源源不断地经海路销往亚非歐各地,“海上丝绸之路”又被誉为“海上
陶瓷之路”。
广彩瓷器的瓷胎是从景德镇采购的上好素白瓷胎,运回广州后,再进行彩,经过700°C-750°C烘烤而成。因大量用于外销,纹饰更多地模仿西方的艺术形式,以浓烈的色彩迎合当时西方人的审美情趣,不少作品体现出浓厚的洛可可艺术风格。
汉代以来,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中国铜钱大量输出,成为东南亚各国的主要流通货币。
唐代广州首设市舶使和市舶使院,标志着中国海上对外贸易管理体别的开始。宋代市
舶使院改称市舶司。清代设立粤海关,标志着一千多年市舶制度的终结和近代海关制度的创始。
海上交通不仅开创了繁荣的贸易交往之路,也开辟了辉煌的文化交流之路。明朝中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实来到广东,揭开丁西学
东渐的序幕。伴随西方传教士的陆续东
来,欧洲的宗教、科学、找术及观念不断传入广东,并由此影响内地。
广州卡三行是清乾隆实施“一口通商”政策后,政府特许的唯一经营管理对外海路贸易
的商行。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政策,广州成为清朝全盛时期中西贸易的中心、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地、通晓西学人才的中转站。前几日去沙面岛本也想去十三行博物馆看看的,没有预约上,只能留给下次了。当时外销的很多产品都很受欢迎。像外销的银器、广钟、扇子等。
岭南先民浮舟出海的历史悠久,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前期,广东人出洋谋生。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大航海、鲁滨逊漂流记,他们航海敢于冒险,发现新大陆。
岭南先民一样如此,出海谋生,寻找新出路。他们不仅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也将西方文化带回故乡。
清末,广东人开始大量移民海外,寻求新的生机。他们或因被迫、受骗,或为求学经商,下南洋、闯美洲。粤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海外粤人在侨居地兴处店人街市,组建华人社区,创办华语学校,编印华义书刊,传据中华文化,促逃了当地文化多元发展。担任了文化使者的身份。同样华侨华人积极扶持家乡建设,创办公共事业,兴办新式学堂,投资办厂,引领南粤社会新风尚。
华侨华人回到家乡,用洋货,说洋文,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家乡的风俗习惯。
感叹机会是属于勇敢者的人。只有走出去,然后再走回来。先学习再发展改进,适用于每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