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中我们都会面临大大小小的选择,小到晚饭时吃什么,买东西时选哪家的产品,再到上大学选择去哪个学校读书,工作时去哪家公司上班等等。有人告诉我们说,面对选择别纠结要遵循自己的内心,比如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对什么专业感兴趣就选什么专业,但我们还是会听到熟悉的词,如“纠结”“选择困难症”等。也有人告诉选择时,我们需要充分做好权衡,但事实上我们没法收集所有问题,更不可能列出全部方案和可能的结果。
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做决策呢?
你可能听过“麦穗理论”:
一个智者带着三个人来到一片麦田前,说:你们进麦田里一直往前不要回头,摘下一支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人很快就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于是就很高兴地摘下了这支麦穗。但继续往前走时发现有很多麦穗比他摘的那支要大得多。
第二个人吸取了第一个人的教训。每当想摘时,就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大的。结果他走到了终点,却一支麦穗都没摘。
第三个人吸取了前两个人的教训。一开始,他只观察不下手,在心中把麦穗分为”大“、”中“、”小“三类;然后他开始观察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在确定自己的判断没有问题后,他摘下了之后遇到的第一支属于”大“类的麦穗。
类似的还有西蒙的“有限”论:一切决策都是折中,只是在当时情况下可选的最佳行动方案。
那如何选出当下最佳的行动方案呢?
参考上面的麦穗理论第一个三分之一,观察,并把大类麦穗作为“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第二个三分之一,验证这个标准;第三个三分之一,采用西蒙的“满意决策论”,摘下大类麦穗中的第一支,不再寻找更优方案。比如,一个人想在1个月之内买房子,那他可以先用37%的时间,也就是11天看房,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然后从第12天开始,遇到第一个好于这个标准的房子,就毫不犹豫地下手。
如何减少定案前的犹豫成本呢?
古典老师曾提出了“三问”法:
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眼前这个方案什么时候会完全失效?这样看来就更加理解为什么很多推销广告都会特别强调活动截止时间了,我们甚至会发现甚至在赫然地加上倒计时牌,这也是为了促使消费者加快决策。
如果有更多时间,你会有明显的更好的方案吗?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演说简短有力,很有艺术性和感召力。一次,朋友问他:“您做一次演讲需要准备多长时间?”
“这要看情形而定。”威尔逊说,“比如我要讲10分钟,则要准备一个星期;讲15分钟的话,则需要准备3天;讲半小时的话,约需2天;假如讲一小时的话,那么,马上可以开讲。”现实生活也一样,有时我们会发现,时间越多我们消耗的越多,比如我们常常听人说时间都花在准备中而非行动中了。
如果继续犹豫下去,会影响到其他重要的决策吗?
为什么会犹豫呢?主要是我们担心当下的选择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我们的思维一直在纠结当下这个方案好不好,我们会发现愈发举棋不定。这时我们需要把这个方案作为一个环节,放到整个项目中去看,如果这个决定不做,会带来其它的重大问题吗?
小结:
在决策信息不充分时,我们需要有限决策,即当时情况下的最优策略而不是最完美的选择,具体可以参考麦穗理论。
借助三个问题,减少犹豫成本加快决策:
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眼前这个方案什么时候会完全失效?
如果有更多时间,你会有明显的更好的方案吗?
如果继续犹豫下去,会影响到其他重要的决策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