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过了五十一个春节,有五十一个大年初一,我都要穿新衣。无一例外。并且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只要过年,我都会给自己买好新衣裳。哪怕有一天老得走不动了,我也会让儿孙给我买来新衣,年初一的早上,我也要穿戴整齐,对着世界,发出舒心的微笑。
小时候,过年穿的新衣,要提前“截布”,泡在水里“摆布”,找裁缝挨号,用缝纫机缝制,然后取回家,母亲在灯下挨个挖扣眼,锁扣眼,钉纽扣。
记忆中,年三十的晚上,睡觉前,新褂子新裤子都要提前套在棉袄棉裤外面,新鞋摆放在床前,新袜子放在枕头边。睡觉前别提那感觉有多么美了。大年初一早上醒来,赶紧穿好新衣。吃饭的时候,爱惜得不得了。生怕饭粒呀菜汤呀滴到衣服上。走路的时候,也怕弄脏了新鞋子。特别仔细地低头看路。
新衣服一直穿到正月十六,学校开学的日子,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寒假开学第一天,女同学见了面,自然是要谈论几句新衣服的。当然,还有一些话,是从热辣辣的羡慕中体会到的。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父母工资低,人口多,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母亲却能每个春节让全家人有新衣穿,让我从小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是多么难能可贵!而一个人童年时对美的认知和向往,是长大后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父亲去世后,我开始工作了。最初的工资是29.5元钱。我小小年纪,显得特别有主意。好像无师自通一般,居然会理财,会安排生活。每个月的工资都有结余,吃穿用度从来没有显得捉襟见肘。后来,我和奶奶小妹一起生活。每年还不到腊月,我就开始筹划着给奶奶小妹和我扯布,选裁缝,做新衣了。每年大年初一,奶奶小妹和我,都是一身新衣迎接新的日子。
东里店有个翟老师,他的妻子心灵手巧,双眼皮,大眼睛,待人彬彬有礼,是一个不错的裁缝。经朋友推荐,我骑着自行车,七拐八拐,找到了她的家,把自己精挑细选的布料交到她手中。果然,她没有让我失望。每件衣服都做得非常得体,样式也时尚。我在东里中学教学期间,我们家有很多衣服都是拜托给她做。甚至我结婚穿的礼服,也是请她给我做的。
后来,我去县城的次数多了,又找到了一个手艺更高超的裁缝,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姓杨,家住印刷厂附近一条小水沟旁边的小胡同里。我是太喜欢她了。连同她说话时略微歪头的神态,拿一根皮尺给我量尺寸的轻柔举止,微笑时露出有一颗牙似乎缺了一小块,都那么让我喜欢。多年后,有一次在超市,我还能一眼认出她。中年的她,身材依然姣好,面容秀美。我一直目送着她消失在人流中。在心底默默感谢她曾经给我的青春岁月留下过那么美好的记忆。
出自她手的每一件衣服,穿在我身上,都引来好评如潮。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逐渐流行起金丝绒,乔其绒,乔其纱,珠丽纹,呢子等等面料。那时候每月工资约七八十元。后来涨到一百出头。有时候,扯一件褂子,就要花去一个多月的工资。可是,花钱也开心。什么面料时髦,什么面料贵,买什么。然后,交到信任的裁缝手里,心里就有一粒期待落地生根。耐不住性子的时候,就去一趟,看看布料摞到很高了,还没轮到我。再去一次,还没轮到。又去了,好不容易轮到了,却是半成品。终于可以拿回家了,熨烫得笔挺笔挺的,双肩垫着高高的海绵,模仿港台剧的痕迹十分明显。穿上去,对着镜子照来照去,满意极了。
1985年春节,我应小舅邀请,去聊城过年。我抵达聊城的当天晚上,妗子给我量体裁衣,亲手在缝纫机上赶制出一件桃红色新衣,款式名称为“里惠服”。当时日本电视剧《血疑》的浪潮正席卷全国。大岛里惠,代表的是时尚和美丽,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她的服装款式受到了热捧。
后来,又流行过“慧芳服”。是受国产电视剧《渴望》的影响,那是后话。
1992年夏天,我去工人文化宫报名参加了任清莲老师举办的服装裁剪缝纫班。不巧的是,我被调往新的学校了。一去新学校报到,就被扣留下天天干活。因为这是一所刚刚建成的新校。操场里校园里是一堆一堆的建筑垃圾。要想赶在开学之前把校园清理平整好,全体教干教师就成了移山的愚公。口号是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请假。致使我的裁剪缝纫学习有始无终。即便如此,我还是购买了一台蝴蝶牌缝纫机。拙作先后有,儿子的罩衣。我家的门帘,窗帘,沙发套。我的中式褂子,一件淡黄色镶嵌黑边的外搭,太阳裙,连衣裙等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工编织毛衣毛裤,找裁缝量体裁衣,渐渐地退出了我的生活。
但是新年穿新衣服这一习惯,却始终没有变过。每年给家人添置新衣,从内衣到外衣,从头到脚,都要换新的。儿子出生后,我把奶奶和小妹接到我家生活。那时候,我们的户口本上是五口人。五口人,大年初一就有五个朝气蓬勃的身影。衣着光鲜,春风拂面。同时,公公婆婆过年的新衣也是我和嫂子妯娌俩包办好了的。母亲的新衣,我也有时为她购置一二。
后来,我才知道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恩格尔系数。
那时,我只知道,人们真舍得穿呀!
1982年,冬天。我每个月工资29.5块钱,妈妈居然花了72块钱给我买了一件黑呢子大衣。生怕我们娘俩拿不好主意,看走了眼,毕竟是一项巨额开支。妈妈请了表姐去做参谋。表姐的话言犹在耳。她的原话我至今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她说:“呢子大衣要买肥大一点好。这种衣服要穿一辈子的。“
九十年代中期,我每个月工资二三百的时候,就舍得拿出近千元买一件皮衣,拿出五六百块钱买一件小鸭牌羽绒服。
现在,如果再让我拿出三个月或者四个月的工资买件衣服,我却不干了。为什么?
我现在明白了,这叫恩格尔系数。说明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人们一年到头,随时都可以穿新衣了。然而,我还是喜欢在大年初一早上,穿上崭新的衣服。让自己里里外外,从头到脚,都是新鲜的,靓丽的,干净的。
每年寒假开学的第一天,我都会衣着得体,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校园里。
为什么不呢?
把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过好。美好给自己看。不负此生。
这有多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