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作者在这本书中分享了他们对于目前各项前沿技术与整个人类社会以及未来科技与商业的关系,最终得出了结论:未来应由我们人类自己对于技术的选择来决定和创造。
精华
介绍完本书和作者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我将从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科技发展的三种力量,怎么样来评估具体科学技术这三个方面,为你解读全书精髓。
第一部分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你将了解到“加速回报定律”和“S曲线”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
第二部分科技发展的三种力量,我们来认识一下科技的三种本质性的威力:颠覆、连接和重塑,并分别研究一下与之对应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医疗改造,这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主要面向;
第三部分怎么评估具体科学技术的价值,我将从第二部分科技威力的三种副作用:贫富差距、个人隐私、极端优生学三个具体案例,帮助你怎样通过简单的三个原则来评估科技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方面,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
未来世界肯定是比现在更让人眼花缭乱,爆炸式的感官刺激远远超出人类想象力的边界。但不管现象如何纷繁复杂,在这些现象背后有一个定律在主导和促使这一切的发生,即加速回报定律。我们现在面临的所有重大变化的发生和不可避免都可以追溯到这一个定律。
加速回报定律由集发明家、企业家、技术专家和学者于一身的雷·库兹韦尔提出。他在《人工智能的未来:揭示人类思维的奥秘》一书中指出:“信息技术的根本措施是可预测的,呈指数曲线发展。”他把这个假设称为“加速回报定律”。为什么称作加速回报呢?我们来想象一下平面坐标系里指数曲线的样子:它的形状像是字母U的右半边,随着时间在横轴上向前移动,在表示回报的纵轴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回报的上升很慢,一直在U形的低端,但一旦过了低端的那个时间点,回报越来越加速上升,最后近乎垂直。
这个加速回报定律里我们最熟悉的是摩尔定律,它指的是计算机芯片上单位面积的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整个计算机设备的运算能力也相应地翻一番。那回到指数曲线上我们来看,每过18个月这个单位时间,芯片单位面积上的晶体管数量果然呈2倍、4倍、8倍、16倍等等这样加速激增,相应的,计算机设备的运算能力也呈2倍、4倍、8倍、16倍等等这样加速上升。
它在技术进步和技术普及两方面有重要的体现。
在技术进步方面,根据定律的指数曲线我们可以看到,在相同时间里,技术的发展进步,计算机运算能力提高得越来越快。这也是为什么你手里拿着的苹果手机或安卓手机,比几十年前的超级计算机速度还快得多,为什么它们比阿波罗计划期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送人上月球时使用的计算机还要快上几个数量级。
不仅仅是计算机设备本身,因为所有方面的科技都可以转化为计算机的信息技术,任何技术因而也都符合加速回报定律。举个人类基因组的例子来看,现在人类基因组已经被翻译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二进制编码,基因组学事实上已归于信息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一次对人类的全部基因进行测序的工程花费了十多年时间,耗资近30亿美元。今天,很多公司在三天之内就能够完成DNA测序,花费仅为大约1000美元。
再来看技术普及方面。就像上面提到的,技术发展速度在相同时间里越来越快。同样的,技术发展进步在同样的成本区间里也越来越快。也就是说,你花同样的钱能买到的技术能力越来越多,反过来说,购买相同技术能力的钱会越来越便宜。这无疑加速了技术的普及。我们看一看智能手机的普及就明白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任何一种手机都是极为昂贵的奢侈品,更不要说智能手机了。但如今,非洲和印度的贫穷农民都把智能手机当作查看市场价格和与买方及托运方沟通的常用工具。将来5年内,与今天的功能一样强大的电脑和手机,价格将降到200块人民币以内,到时候,即便最穷的人也可以用得起联网的超级计算机。
正是一方面技术本身的进步越来越迅速,另一方面技术成果的普及也越来越快,这两者综合起来,导致了未来的难以预测的复杂前景。
了解了科技的发展逻辑,我们还需要简单了解科技更新换代的逻辑,也就是S曲线。我们前边知道了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变化一开始非常缓慢,然后速度骤然加快,开始指数级的攀升。但最后随着技术达到极限,变化会趋于平稳,那个向上攀升的指数曲线又拐了个弯,开始了横向上的延伸。所以整体上看,每种新技术的历史都是S形的曲线,一项技术结束后,下一个技术将会接管。事情一直都是这么发展的,摩尔定律也不例外。
摩尔定律自身的基础建立在晶体管的数量上,但我们正走向晶体管可以缩小程度的局限。以更大的视角来看,基于硅这种物质的计算机芯片本身也有它的终结时刻。英特尔和IBM都表示,摩尔定律还可以坚持5到10年的时间,那摩尔定律之后会发生什么?计算能力呈指数级增长这一点不会改变,加速回报定律有它的新表现形式,一个有趣而吓人的技术是量子计算。量子计算机不像现在的计算机那样把信息编码为0和1,而是使用量子比特,今天计算机需要几千年才能完成的计算,量子计算机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搞定。
好,说完未来前景的内在逻辑,我们来看第二个重点,科技进步所具有的三种力量。
虽然我们总是说科技是把双刃剑,它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制造动乱,破坏产业和就业。但其实心里也都明白,科技这把双刃剑本身可以说是中性的,它所具有的巨大威力需要我们自己正确地去使用和发挥。在谈怎么用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科技的三种力量:颠覆、连接、重塑。
科技的第一种威力来自于它的颠覆性。
这种颠覆性来自于它自身发展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想。因而当变化是意想不到或者不请自来的,那么它就会极具颠覆性。最明显的就是人工智能在今天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冲击。
虽然说新技术颠覆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故事已经是老生常谈。农药、火药、钢铁、汽车、蒸汽机、内燃机和载人飞行迫使人们改变生活、饮食和赚钱的方式,但加速回报定律下这些变革和颠覆的发生却是首次同时多领域的爆发,更不用说这些爆发自身也呈现指数式上升。未来你的律师、医生、老师、家政、司机、厨师、导游等等人力都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在法律事务方面,赛门铁克公司有一款软件可以在打官司的时候,处理材料,并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引用。这件事原本是个费时费力的过程,要筛选成箱的文件、大量的电子邮件,以及诉讼当事人向法院提交的许多其他形式的信息。过去这些前期任务需要很多初级律师完成。但这款软件做得很好,已经开始全盘取代初级律师。
除了简单的前期任务,人工智能系统能做的“正事”将会越来越多。有教授在华尔街日报上指出,智能系统可以接管大量的法律工作,包括从合同文件中提取关键条款、判断案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预测司法裁决、提出税收策略、解决婚姻财产纠纷,甚至提出死刑判决。这些系统功能加在一起,正逐渐取代人类在法庭上和律师事务所里的角色。
同样在医疗领域,IBM的智能系统“沃森”已经了解了肿瘤学的所有进展,比人类医生更加擅长诊断癌症。很快,沃森及其竞争对手们将了解所有其他医学领域的知识,检测我们的健康数据,预测疾病,并就怎么保持健康提供比医生更好、更明智的建议。
再来看教育方面。在今天的学校里,因为是一对多的授课模式,教师必须照顾中等水平的学生,按照标准化设计的教材讲课,让大多数人都能学会。学校被建立起来,安排了课程表,学生必须按照课程表和课程大纲学习六七个小时,无论他们的能力或学习风格怎么样,都要接受相同的课程;回家后几乎照着同样的教科书做着同样的功课。
针对这一点,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线教育等基于新技术的方法,已经在改善着现状。随着加速回报定律的生效,在不久的未来,你的学校可能就在自家的后院,戴上虚拟现实设备就相当于进了教室。同时,一名量身定制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成为你的老师,事实上他将一直陪伴你的成长,他知道你的学习方式,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尝试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有时候是视频,有时是游戏或书籍,有时候是全息投影。更神奇的是,机器人老师将全面监测你的瞳孔变化,肤色变化,眼球运动,脉搏水平,语调变化等等,进而知道你是疲倦了还是很兴奋,知道你到底是理解了知识还是感到很茫然。
再来看科技的第二种威力:连接。
这里的连接指的主要是物联网的出现。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被用来指代越来越多的嵌入我们常用电器和电子设备、车辆、家庭、办公室和公共场所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将通过无线网络、蓝牙或移动电话技术相互连接。
想象一下,你的冰箱突然活了过来,开始跟你的牙刷、运动鞋、汽车和体重秤进行交流。它们都会直接联系你的智能手机,告诉你的数字医生,你的饮食健不健康,有没有锻炼身体,刷没刷牙,开车是不是过快。很快,更多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与制造商或支持商之间就会分享有关我们的信息。
而且,通过使用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的无线芯片、传感器和小型电脑,物联网将无处不在,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的行为,管理我们的环境,过上更加丰富的生活。
比如说,近年来,有个叫做Nest的家用恒温器越来越频繁地在我们的影视作品、广告宣传里出现,就是那个装在墙上的,有点像小号表盘的转盘,可以自动控制暖气、通风及空气调节设备(如空调、电暖器等),让室内温度恒定在你设定的温度。
Nest内置了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可以不间断地监测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线以及恒温器周围的环境变化。比如它可以判断房间中是否有人(是否有移动),并以此决定是否开启温度调节设备。它还具有学习能力,比如你每一次在某个设时间设定了某个温度,它都会记录一次,然后经过一周的时间,它就能学习和记住用户的日常作息习惯和温度喜好,并且它会利用算法自动生成一个设置方案,只要你的生活习惯没有发生变化,你就不再需要手动设置Nest恒温器。
除此之外,Nest恒温器还支持联网,这就意味着你可以在手机上安装Nest应用程序,对其进行远程遥控,远程控制你的家庭环境。比如说,如果你想在到家前15分钟开启制冷系统,你可以发信息给Nest恒温器。接下来,Nest还将发布许多新产品,它们都可以在Nest应用程序里进行控制。
最后我们来看科技的第三种威力:重塑。
重塑就是重新塑造,超高速发展的科技不仅能够颠覆旧有的工具设备和生活方式,把各种物件设备连接起来发挥协同功能,最终它通过这种替代和聚合,实现人类自身的重新塑造,也就是越来越流行的医疗改造。
即使是今天,医疗改造早已大行其道,拉双眼皮、削颧骨、垫鼻子、收下巴之类的美容手术已经是常规操作,但这还是主要局限在美容领域的小打小闹。作者认为,在未来,我们的整个身体将实现电气化。什么意思呢?在未来随着数字化的普及,我们运动、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各种疾病都能通过替换相关器官部件来解决,也包括没发生疾病之前的预防,乃至为了增强功能的替换。这些人造部件加在一起将扩展、取代或者改善人类的形态,也就实现了对人类身体的重塑。
这种人体重塑已经在3D打印技术的进步下成为现实,在很多领域,我们都看到个性化的3D打印与假肢或其他具有增强型功能的假体之间的配合。例如,美国一家康复机器人公司设计制造的机器人外骨骼,可以帮助瘫痪的人再次行走。不仅如此,该公司的许多客户现在都将外骨骼与便携式计算机连接,让电脑控制的机器人腿用起来更容易、更舒适。
在一些医疗案例里,3D打印更是直接用来制作人造器官。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任何可能需要替换的简单结构,比如心脏瓣膜、骨骼、耳朵或鼻子都可能实现3D打印替换。
除了可直接替换的人体部件,我们还将迎来配有微型电子元件的传感器系统,它将使我们的身体变为可以被精密测量的机器。那时候,一些微小的植入式生物传感器将会被放进人体的循环系统,大量无线传感器在我们的身体里漂浮,不断反馈数据。人们可以用智能手机来测量这些身体数据,并把它发给医生。
更直接的,回顾过去的100年,我们在遗传学上已经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变:从读取、理解DNA过渡到在活着的生物体内编辑DNA,并利用DNA重新创造新的生命体。早在2010年,那个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克雷格·文特尔和他的团队就通过DNA打印技术创造全新的DNA,完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合成生命体。今天,已经有一些DNA打印服务商能够提供DNA合成和组装的服务。再过10来年,我们很有可能会在网上下载比如说感冒和流感疫苗的设计以及定制治疗,把它打印出来根据需要调整修改自己的部分DNA。
讲完科技的内在逻辑和威力,我们来看全书的第三个重点:怎么评估具体科学技术的价值?
在学习怎么做之前,我们先看看作为个人为什么需要作出选择?书里提到了2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科技早已经进入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随着科技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电子邮件取代了传统书信;社交网络全面接管了我们从私密到公共的身份关系;我们的地图也不再是印刷在纸上,今天我们会很自然地打开导航软件把找路的任务交给它。而新的电子系统更加智能化,它们开始取代更多的人类活动。智能机器大规模进入工厂取代工人;基于二维码的扫描的商业购买和结算系统取代以前的人工;从地铁买票充值到银行业务办理,各种柜员机、客户咨询机器乃至直接的业务都可以在机器上自助办理。对生活在这个崭新时代的我们来说,如果不了解、不参与这些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整个世界就可能会更加失控。
第二个原因,我们政府、学术和商业里的领袖们并不担心人类的命运——至少他们的担心是不够的,也不在正确的轨道上。这并不是挑这些政策推动者、制定者的毛病。让我们来看看,科技公司在试图为物联网制定标准,科学家在努力制定编辑人类基因组的道德标准,国家的航空管理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有关无人机的规定。他们的眼光都很狭隘,很少有人有大局观。因为大局较为杂乱,简单的模型不适用。这么多技术的同时呈指数级增长,导致大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虽然我们需要专家来告诉决策者,但是,责任最终在我们自己的肩上,我们要告诉决策者应该制定什么法律,以及在这个呈指数级别变化的新世界里,我们认为什么才是道德的。
那么,我们具体要怎么来判断新技术的涌现,做出合理的选择呢?书里认为要思考适当的解决之道不能仅涵盖关于技术好坏的方方面面,而是要摆脱和超越各种数据报表,从而获得清晰的视野,也就是说要限制和简化我们在做决策和形成想法时所考虑的信息量。
最后,作者在书里把描述这些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的办法归结为三条简单的原则,也是三个问题:
第一,每个人都可能从这项科技中平等受益吗?
第二,这项科技的风险和益处分别是什么?
第三,这项科技更多地提高了自主权还是依赖性?
我们依次来看。第一个原则:每个人都可能从这项科技中平等受益吗?
这里作者关注的是贫富差距的影响。回顾一下科技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例子来看。这种以机器人替身为主的未来教育能让每个人平等受益吗?作者确信最终是可以实现的。尽管从短期来看受益将是不均衡的,富人和发达国家将受益匪浅。就目前来看,贫困学校获得的技术资源远远不及富裕的学校。贫困学校每个学生拥有电脑的比例远低于富裕学校。与富有的城市居民相比,穷人和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拥有高速宽带的可能性更低,使用互联网的可能性也更低。
好消息是,随着世界各地互联网的速度不断加快,世界上任何能上网的人就都不仅可以接触到信息和课程作业,而且可以接受一流的教育。智能设备成本的降低也使得富人家和穷人家的孩子能使用相同的工具和相同的人工智能进行学习,就像他们现在都用类似的智能手机进行交流和上社交媒体一样。
所以在未来教育这一点上,富人可能很早就会接触到这些技术,但随着技术和交付机制的改善,它们将会迅速从金字塔的顶端向下传播。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胜利,我们也应该对于这一技术的应用持积极态度。
第二个原则:这项技术的风险和益处分别是什么?
技术的应用初期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显著的帮助和益处,在这个阶段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支持。但如果科技发展得如此之快,我们不知道它的界限在哪里,又有什么样的副作用和长期后果,那这种风险也会因此大幅增加。所以我们必须尽早弄清楚这把双刃剑的两面,好学会更好地利用它。
这次我们来讨论一下物联网的负面影响:个人隐私的丧失。在物联网疯狂发展的今天,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安全噩梦失控般地增加。比如说,装在你家客厅墙上的Nest恒温器会掌握多少你的信息,如果设备里的摄像头在全天候地监视着你,那么Nest公司几乎知道你的一切,包括其他人不知道的极其私密的事情。
不仅仅是你家里的恒温器,城市街道、办公大楼和购物中心的摄像机正记录我们的一举一动。将来,我们的汽车会知道我们到过的每一个地方,新开发的能够互联交流的设备将会跟踪我们所做的一切。即使在家里,也没有隐私可言。智能手机已经带来了这种风险,很快,我们随时随地都会被跟踪。
这里每件事情上我们都有必要在个人隐私与生活便利上做权衡,也许我们不介意让Nest恒温调节家里的温度,但是是否需要冰箱观察你吃了什么,你在电话里说了什么呢?这时候权衡科技利弊的第一步就已经作出,如果你不确定家用物联网设备是否足够安全,最好就不要去买。
其次,对于那些利益高于风险的设备来说,你也要尽量管控你的使用数据。今天,这种尝试有了一些很初步的成果。我们今天用的智能手机,在使用新应用程序或者服务时,都会出现提醒窗口,告知程序或服务将要收集使用的数据,你也能选择向它开启或是关闭一些权限。
斯坦福大学法律信息中心实验室已经构思了一个系统,可以让人们管理和分析他们所有的结构化数据,包括由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用户将他们的设备连接到“个人仪表板”上,通过仪表板能够监视和控制他们的数据。他们将选择哪些数据可以与哪些公司共享。
第三个原则:这项科技更多地提高了自主权还是依赖性?
我们来看看极端优生学的问题。简单来说,优生学就是通过干预遗传和发育过程,来试图改进人种。它可以分为积极优生学:即主动培育在智力和体力上的优异个体,以及消极优生学:即避免因为先天遗传缺陷等产生的不良个体。
优生学也不是现代产物,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古希腊时代,斯巴达人就一直坚持一种原始而残忍的优生学措施:把那些身体有缺陷,或者体质孱弱的新生儿直接扔下悬崖。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消极优生学案例了。
2014年,中国科学家宣布已经成功培育出转基因猴,其中转基因是在胚胎期完成的。紧接着就在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就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也许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清除疾病,但围绕着人类DNA修改编辑仍存在很多社会伦理与长期风险等问题,其中也包括人类自主权的问题。你是愿意在娘胎里就修改了相关基因,出生后就天然拥有极高的智商和身体素质,还是愿意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来完善自己,提高学习能力和身体体质?到底怎么样才算活得像一个人,实现个体价值?是靠意外好运,比如说一种未来版本,父母通过低廉的价格为孩子获取优势基因,还是不唯基因论,鼓励通过后天个人努力活出自我价值?这实际上是个历久弥新的问题,有过血统、金钱的版本,只不过现在轮到了基因版。那么究竟是人通过漫长的进化改变基因,还是直接式的依赖通过基因改变人,这值得我们从头思考技术对人类自主性的干涉问题。
好,到这里,全书的重点内容就讲完了,我们来总体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未来景象抓住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加速回报定律和S曲线。加速回报定律指明了科技发展自生的驱动力,这使得科技依赖的时间和资源人力成本不断降低,实现科技的普及。S曲线描述了每一种具体技术的全部历史,表明了技术更新换代的辨证发展逻辑。
其次,我们通过这两种内在逻辑,结合未来科技发展的热点领域: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医疗改造,理解了科技的三种力量:颠覆、连接和重塑。
最后,我们学到了用三个简单的原则来分析科技的两面性问题,判断科技的前景,把握科技的使用,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帮助他认清科技发展的本质,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金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