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480610/e47d4ed0bdf6fc83.jpg)
在这个盛夏,我的大学本科即将结束,身边许多同学也都已经有了后续的着落——继续读研的、找到工作的、出国读书的……某一天,我突然想起已经许久没有和C联系了,于是尝试着给她发消息:“我突然想起来,我们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了”。就这样鲁莽而冒昧地把消息发出去后,我突然开始懊恼了,觉得自己这样会不会打扰到C,虽然我和C在高中那会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但自从我们一南一北上大学后,联系也相应变少了……过了一会,C的消息跳了出来,“是啊,我前段时间也想起来我们已经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说话了”。于是,我们开始相互聊起了自己最近的生活。
一直以来,我都很佩服C。刚上高一入学那会,学校组织了军训。烈日之下,大家站军姿,站久了难免会有些懈怠,但是C从来不会,我的目光每次扫到她的时候,她都站得笔挺,我在心底里暗暗佩服她,也因此对她的第一印象很好。巧的是,正式开学上课那会,她就坐在我的后面,而且她还是我们班的英语课代表,英语成绩特别好。借着向她请教英语题目,我和她慢慢熟悉起来了,一起吃饭,一起聊天……
和C聊天真的让我了解了许多之前自己不知道的,奢侈品牌、电影、艺术、国外的许多……C初中读的是国际学校,虽然她不喜欢国际学校里有些同学炫富的做派,但是她觉得国际学校的的确确让她与国际接轨,而她本人也受此影响很向往国外。我记忆很深的一件事是,有一天C穿了一双新鞋来,我看着鞋子的设计,觉得有些像足球运动员穿的那种球鞋,我下意识就说:“这鞋子好奇特啊!”C笑了笑:“我终于买到了,我想买了好久的。”“多少钱?”“五百多!”“这么贵!”“一下子买五百多确实很贵,但是这双鞋子可以穿很久的。你想啊,你买一双质量普通的鞋子,虽然买的时候便宜,但是只能穿一年,而质量好的鞋子呢,能穿三、四年,平均一下,是不是这五百块也是花在刀刃上的?有时候买贵的东西,不全是为了品牌,我更多的是看重它的品质。”她这一观念,真的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我。
高一上学期末,我们迎来了文理分科,我和C都选择了文科,更巧的是我们又被分进了同一个班。于是,我们比以前更加亲密了,我们经常会在一起。而且,因为我们所在的班级是学校寄予厚望的重点班,很多同学本来就是重点班分进来的,而我俩是从普通班转进来的,所以我俩的相处也颇有点“抱团取暖”的意味,再加上我俩的成绩都属于班级中等的水平,在班上没有太强的存在感,因此我们算是彼此最“忠实”的朋友。
高中那会C一直非常耐心地帮助我的英语学习,她的英语真的非常厉害,最后高考考了学校第一,成功上了145+。不过,我俩高考都没有发挥地特别好,算是班里“吊车尾”的几位同学。我知道,C一直向往大城市,她想要去到更加开放多元的地方,寻找她的精神归宿,最后她也真的这样做了,她去了北京的一所语言大学学习法语。而我,还是选择了一所离家近的大学。
上了大学以后,我们还是会聊天。有段时间,我们频繁地联系着——她在北京看了许多艺术展,去听了许多音乐节,到周边城市游玩,我收到了她从好多地方给我寄来的明信片,她说她很享受在北京的日子,那儿的生活真的很丰富,但是,她也时常迷茫,对当下的社会、对未来的去向,不过她能确定的事,她依旧向往国外,想出去。我也给她回了许多封信,我们相互鼓励着对方。再后来,因为忙于学业,我们的联系又渐渐变少了。直到后面我修读了法语课程,她再次成为了我的语言学习搭子。那段时间,她正忙于工作实习。我把问题给她发过去,她总是第二天抽空回复,有时候她是在上班路上的地铁,有时候她是在夜晚的酒吧,嘈杂的背景声,她耐心给我解释着,流利地念着法语……这段时间的联系又随着我的法语考试顺利结束而停止了……
我问C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C表示之前有打算申法国公立大学的打算,但是自己想了很久都没想清楚自己要去学习什么专业,所以一直没有申请,现在打算留在北京,一边工作一边给自己一些时间去考虑后面求学的事情。我问她,“还要出国吗?还是在国内考研。”她坚定地表示“出去,毕竟她一直都很想出去。”那一刻,我觉得她一直都没变,她还是她,那个勇敢独立、向往自由的她。
我曾经问过C:“为什么这么向往国外?”她思考了一会,认真地和我说:“你知道吗,我每次去听演出的时候,外国人总是在前面尽情摇摆,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则是站在后面微微晃动。我喜欢外国人那种精神状态,那种自由、那种松弛,尽情地去做自己,享受当下。所以准确来说,我向往的不是国外,而是外国人他们的精神状态,出去只是为了让我能更近距离地感受这种氛围,我也希望有一天自己能真正拥有这样的状态。”
之后C告诉我,她一直都有到国外重读本科的想法,她感觉虽然自己即将毕业,但她始终觉得自己当下的水平还没有达到她的理想,这不仅仅指的是学术水平,还包括人格、精神等。无论如何,她还在“找自己”的路上。
最后,C给我分享了一段话,表示这是现在的她想要的状态——“在慕尼黑和一个新认识的中国朋友吃饭,他30多岁来德国重读本科。他对欧洲的历史如数家珍问他是哪里人,他答:I'm from nowhere。我说加个微信吧,他说他不用微信了。临别时雨下起来,他突然给了我一个拥抱,然后轻盈地、一蹦一跳地走远了。I'm from nowhere,回去路上,我一直在想这句话。”不过,这段话已经又是另一个话题的开启了,C表示我们下次再继续,未完待续……
和C聊完,我坐在电脑面前坐了很久。或许,人生从来都是可以拥有许多种姿态的,我们并不需要拘泥于太多的条条框框,毕竟我们只活一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