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个问题:选择意味着什么?在想过和听过五花八门的各种答案之后,出题者公布了他的答案:选择意味着放弃。
刚听到这个答案认为又是一碗鸡汤,但仔细想想确实如此,选择意味着放弃,用一个词来表达,就是“舍得”,有舍才有得。这就像矛与盾,像一个硬币的反正面,像很多人都希望的“一举多得”,但背面肯定是“一举多失”。
小到个人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大到关乎国家国民命运的各种战略,亦是如此。《战国策:苏秦谓齐王》,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战国末年,经过多次战争、兼并,最有实力的诸侯国,只剩下了西方的秦国和东方的齐国,于是乎,秦王邀请齐王共同称帝,虽然那时候的信息远不如现在发达,但那个礼教治国、治家的年代,称帝这样在其他诸侯国眼里“大不敬”的大事,两个国家共同面对舆论,总比一个国家去抗轻松的多,于是乎在秦王的建议下,齐王也称帝了。不但称帝了,还和秦国约定,一起攻打赵国。
从地图上看,秦国的安排是合理的,赵国正好位于秦国和齐国中间,两面夹击然后瓜分其土地。两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联手,即使有反对声,又能怎么样?这种情景,像不像国力鼎盛时期的美国和欧盟。
就在赵国危在旦夕的时候,有一个出来改变了历史的齿轮,这个人就是苏秦。齐国与燕国有仇,而且是亡国之仇,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肯定不能看着敌人越来越强大,于是派苏秦出使齐国,游说齐闵王。
苏秦对齐闵王的游说很简单,他先问齐闵王:“既然您和秦王都称帝了,你觉得天下诸侯是尊重你啊,还是尊重秦王啊?”
天下最强者只能有一个,就像一个家庭中只能有一个女主人一样。对于这个问题,齐闵王回答的很诚实或者是自谦:“尊重秦王。”
从沟通的角度讲,如果别人提问,如果不想别别人牵着鼻子走,要么反问要么不回答,一旦回答对方的问题,很容易被提问者的引导了思路。
齐闵王回答了,也就相当于掉进了苏秦的陷阱。
“那如果放弃称帝呢?”
苏秦的这句话暴露了他真正的目的,既然称帝诸侯国也是尊重秦国,何不放弃称帝让天下诸侯国亲近齐国呢。
但问题是齐国和秦国还约好了一起攻打赵国呀。苏秦接下来的安排,是真正的把齐国推进了万丈深渊,他对齐闵王说:“你攻打赵国不如攻打宋国,只要占据了宋国,就可以攻打卫国,占领了卫国,就能威胁到楚国。占据了济水以西的地方,那么赵国的河东就危险了;占据了阴地、平陆,那么魏国都城大梁就只好闭门严防死守。”
与秦国合作共同瓜分赵国,背弃秦国,可以吞并宋国、卫国,威胁楚国赵国魏国,齐闵王觉得背弃秦国更划算。
其实,苏秦给齐闵王看到的只是硬币的正面,而硬币的反面则是同时得罪秦国、楚国、赵国、魏国,再加上一个与齐国有着世仇的燕国,当时齐国所处的环境,像不像现在到处退群的美国呢?
历史证明,齐闵王在位时期,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秦、韩、赵、魏四国军队共同伐齐,齐国从此一蹶不振。
“多得”还是“多失”,其实就在选择的一念之间,要是顾及眼前还是考虑长远,小事考验个人智慧,大事考验国家或者民族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