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读书笔记(上)

作者: 飞舞的微辰 | 来源:发表于2018-06-18 16:23 被阅读11次
    《巨流河》读书笔记(上)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柳青《创业史》

    1930年姥爷带着作者和妈妈,弟弟去南京与父亲团聚,是一个转折点。作者父母亲19岁结婚,后父亲离家留学,工作,母亲10年间未离开过辽宁老家,两个人的路越走越远。加上幼子突然死亡,母亲失魂落魄。姥爷心疼自己手心里长大的女儿,亲自送女儿找丈夫。我好奇地是,那时齐爸爸为什么不主动接他们过去?到了南京之后,母亲亦不再抑郁,作者也得以在南京上学。

    1934年得了肺炎,父亲拿出一半的工资让自己住进北平的疗养院。亲眼目睹了许多病人尸体被撒上石灰的场景,也因此终生胆小怕黑暗,因祸得福的是,期间,读书是惟一的消遣,最终成为作者终身的兴趣。

    1934年,作者父亲四处走动,建立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国立中山中学”,从此照顾从东北到南京的学生是父亲的主要工作之一。1935年一个寒冷的夜晚,一个自己把名字从“张乃昌”改为“张大非”的18岁男子,在作者家里讲述家破人亡的故事。从此,他忧郁温和的笑容成为作者每周六的期待,一次一起登山返回途中,作者因寒风和夜色恐怖而哭,哥哥已经跑下山。张大非在隘口回头望作者,眼中的同情与关怀,一直留在心里。后安慰说,“别哭,别哭,到了大路就好了。”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是中国的转折点,南京成为孤城,作者一家还有其他1000多名师生从南京撤离到汉口,一路的寒冷,死亡,悲伤。母亲血崩症突发,三妹急性肠炎死去,大非改名叫大飞,报名军校,离去。送给作者一本圣经,六十年来寸步不离。

    小学毕业后,作者在周南女中上学,中山中学因她体弱多病不愿接收。“我今天回想起那些老师随时上课的样子,深深感到他们所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和信心。他们真正相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除了各科课程,他们还传授献身与爱,尤其是自尊和自信。”

    1938年11月,作者在南开中学报道,在那里的六年,她成为她成为一个身体健康,心智开展的人,奠立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我的小学和中学好像让我形成了专心学习但是木讷的性格。

    作者说,“南开中学在抗张最艰苦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是张伯苓精神的延伸。” 张伯苓精神就是爱国,奋发图强,重视教育。1917年,41岁的他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张校长的身影永远留在学生心里。在沙坪坝那八年,他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拄杖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读书的学生就过来拍一拍肩,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不饱。南开的学生都必须住校,在他想,这些孩子都是父母托给他的,必须好好照顾。”

    对作者影响最深的是国文老师孟志荪先生。高二高三两年,作者除了应付别的课程,准备全国大专联合考试之外,日日夜夜背诵诗词。作者形容孟老师“他的语言不是溪水,是江河,内容滔滔深广,又处处随所授文章诗词而激流奔放。” 南开优良的读书风气和师长的春风化雨,打下了作者一生读书为人的基础。我的高中给我的印象就是无数的试卷,和一首读了无数遍的《春江花月夜》,一本一看就哭的《红楼梦》,还有一张烧了的艺术照。

    沙坪坝6年,张大飞是作者最稳定的笔友。1943年4月,作者最后一次见张大飞,“隔着军装和皮带,我听见他心跳如鼓声。” 26岁的张大飞在他的遗书中说“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对她说'我爱你‘呢?’”

    8月底,作者由重庆到川西嘉定武汉大学读哲学,后在朱光潜老师等劝说下,改入外文系。朱老师说:“你如果转外文系,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有问题可以随时问我。” 因为教材不全,英诗课都是先抄,后讲,再背,每首诗都得背。作者形容,“朱老师上课相当准时,他站在小小的讲台前面,距我们第一排不过两尺。他进来之后,这一间石砌的配殿小室即不再是一间教室,而是我和蓝天之间的一座密室。无漆的木桌椅之外,只有一块小黑板,四壁空荡到了庄严的境界,像一些现代或后现代的studio。”

    不加入当时的“读书会”,也是人生的重大决定,避免了以后的种种政治风波,得以清净地读书。不参加,也多亏了父亲的指引:“吾儿生性单纯,既对现在功课有很大兴趣,因尽量利用武大有名的图书馆多读相关书籍,不必参加任何政治行动。国内局势仍在低潮,前线国军仍在浴血守土。吾儿只身在外,务望保持健康,面临任何事都必须沉得住气。” 舐犊之情,纸短情长。但作者不参加政治派别,不代表没有自己的态度,“六一惨案”发生后,作者被要求写追悼文,义正言辞:三个年轻的生命不死于入侵敌人之手,确死于胜利后自己的同胞之手,苦难的中国何日才能超脱苦难的血腥,对立仇恨,能允许求知的安全和思想的自由? 如此,他们的血即不白流......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巨流河》读书笔记(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pn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