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酿雪的天气,我们带着满满的热情和期待来到了美丽的龙城——常州,参加省教科院小学基地主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指向适合教育的学校课程变革”,这个主题的关键词为:适合教育、课程变革。
课程变革,路向何方?从这个研讨主题我们拨云见天,找寻到了学校课程变革的朝向——适合教育。何为适合教育?从对象和区域来理解,适合教育是适合社会的,也是适合地区、适合国家的。学校是“适合教育”提供的主体,它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因此,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适合教育就是要适合学生,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另一个角度的体现,也是因材施教的另外一种表述。
怎样进行课程变革呢?曾看到上海教科院杨四耕教授关于课程变革的认识有三个层次:一是1.0层次。这个层次的课程变革,以课程门类的增减为特征,学校会开发一门一门的校本课程,并不断增减,这是点状的课程变革。二是2.0层次。处在这个层次,学校会围绕某一特定的办学特色或项目特色,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群。在一定意义上,这个层次的课程变革是特色课程化的“线性”课程设计与打造水平。三是3.0层次。此层次,学校课程发展呈鸟巢状,以多维联动、有逻辑的课程体系为标志,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以及师生发展融为一体,这是“巢状”课程发展模型建构与文化创生层次的课程变革。更深层次地说,学校课程变革是“立德树人”的深切呼唤。
在深入解读主题的同时,我们厘清了课程的变革指向适合教育,适合教育需要课程变革为载体,而变革的原点在学生。学生走在课程的中央,才是学校课程变革的原动力。
围绕主题的研讨活动拉开了帷幕 ,活动的五个版块,主题阐释、校长论坛、联盟课堂、校本研修、课程汇报、学术报告,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更让我们明晰了课程变革剑指适合教育。不禁感叹,这真是一场教科研的饕餮盛宴。
在这场盛会上,理念与实践,管理与实施,困惑与反思,共性与个性,搅动了头脑风暴,碰撞、融合、沉淀,形成对主题的更深理解。
说说活动中最吸引眼球的版块——主题阐释。 用“赏心悦目”四个字来形容最为恰当,各校老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视频展示,或案例表演,或说唱快板,或艺术展示,或音乐情景剧……他们把一个理论的、严肃的主题从内容、方式、结构、评价等方面诠释得灵动、智慧,我们身在其中,仿若在古今中外的时空中穿越。
课程变革,路向何方? 课程变革,路向何方?课程变革,路向何方?
联盟课堂,是主题研究的具体呈现。课堂永远是课程的主阵地,脱离了课堂的课程不叫课程 。通过课堂关注学生,透过学生反思课程,让学校课程变革更加适合教育。
我走进的是语文分会场,第一节课《奇妙的评书世界》,海门东洲小学传统文化微课程的展示,令人耳目一新。课堂上,学生听、品、学、说,徜徉其间,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课程变革,路向何方?这节课引起了我儿时一段美好的回忆。夏天的夜晚,暑热难耐,坐在院子里,听父亲讲一段说书,就觉得那是最美的享受,好似吃了一根老冰棍,通体舒畅。后来,听父亲说,他也是听别人说的,完全是现学现卖。可现在想想,父亲还是挺伟大的,他勾起了我听书的兴趣。
印象最深的是上初中那会儿,中午一放学,归心似箭,干啥呢?赶回去听广播里的评书,当时听的是《再生缘》,那情形至今还能在脑海里浮现。最怕的是听到精彩处来一句“且听下回分解”,那时候就像是猫爪挠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现在看来,能浸润在评书课程里的孩子一定是幸福的。这让我想说,课程变革的出发点在儿童,最终朝向也应是儿童的发展,个性的成长。
如果说第一节课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那么后面的三节课就是国家课程的实施教学。三位老师围绕研究主题,在教学方式、学习方法上努力做出变化。情境创设,以问促学,小组合作,拓展迁移……留给我们几多美丽,几份回忆,几点思考。
满满的行程,满满的感动,满满的收获,回顾、整理、内化,步履坚定,方向明确,课程变革,指向儿童,指向适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