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的游走随笔散文
入世的快意恩仇和出世的从容洒脱

入世的快意恩仇和出世的从容洒脱

作者: 东山明月 | 来源:发表于2018-03-17 15:45 被阅读61次

            正如诸葛孔明,“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他还是走出了山水草庐,来到纷扰的江湖,兵戈铁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正如另外一个俊杰——越国卧薪尝胆的勾践。越国兵败吴国于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只好“审辞厚礼”向吴求和,等待东山再起。勾践先用美女西施献于吴王,用金银珠宝贿赂众臣,自己为吴王当马夫,送茶送饭,端屎端尿,终于赢得了吴王信任,得以被释放。勾践死里逃生回国后,卧薪尝胆,一面继续进贡吴国,一面聚兵练习。最后他率精兵数万,彻底打败了吴国,实现了洗辱复国的志愿。

            最近重温东晋陶渊明,忽然产生了些许的感慨。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也属于官二代啦)。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作过太守,他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甚至于饮酒也继承了前辈的风格)。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有了内圣外王的思想。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而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家道中落,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于是他辞职回家了。公元400年,他又受邀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又写到:“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十三年的官宦,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他独爱菊,这是一种志向。这难道不是另外的人生之路?

            我于是想: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境遇里活着,有时候是主动的出击,有时候是被动的随波逐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理由,因为这样才构成了这个多彩的世界。你有你的阳关道,我有我的独木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用平和心态来活过,抛去哪些功利心,才能真正免除人心的浮躁,这,应该是不错的人生哲学吧。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读读历史,笑谈人生。挺好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入世的快意恩仇和出世的从容洒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rj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