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将审美看作是一种判断力(judgement),一下子把审美拉入到了一个无功利、无目的、无概念的指向中,从而,艺术被赋予了(或者说被要求具备)一种自律性。康德是审美无功利这个观点的显著代表。在王一川先生主编的《新编美学教程》中,编者将弗洛伊德作为审美无功利这个观点的对峙方,提出“功利与无功利间性”概念,尝试摆脱经典美学有关审美无功利性与当代美学有关审美功利性之间的分歧的困扰,强调审美文本是功利性与无功利性“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状态。
同样的看法在《文学理论教程》中也有体现,童老先生引申了沃罗夫斯基的观点,他提出,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与社会生活密切缠绕,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
通俗点讲,审美活动虽然在其自身中剔除了直接的功利目的性,却并不意味着它与功利性绝缘相反,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状态提升。美的产生和欣赏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这就是我们人的自我完善。一个人喜欢看书沉醉于书海的丰富知识之中孜孜不倦,我们可以说他很喜欢看书,他是非功利性的。但博览群书却可以把他升华为一名知识渊博的人,他在无意中获得了美带给他的巨大利益,这就是无功利性和功利性的辨证统一。
上述的观点后面还要提到,它实际上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审美,这对于探析审美的功利性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从事审美活动,也不同程度地都会拥有一定的审美感受与体验。比如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到处是娇红嫩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你不由自主地要享受这弄弄的春意,并由衷地感受到的愉悦和满足。当你阅读一部小说或欣赏一出戏剧的时候,你会随着作品中的人物领略生离死别的滋味,你会随着主人公受难而内心充满了紧张,你会为主人公的幸福而感到同样的快慰等等。以上境界不管是得诸自然还是来自艺术,也不管你自觉或者不自觉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看,都属于审美活动,这是浅层次的审美感受,往深了去,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对审美感受有明确的见解。他把审美感受理解为两种类型,认为一种艺术以提供快感为目的,一种艺术可能以增进道德为目的。朱光潜先生说我们要追求人生的艺术化,也是提倡我们去借以审美这无用之用进行心灵熏陶,不止于道德,在人与审美对象之间建立“诗意联系”,这种说法已然带有了一定的说教性,具有一定的功利色彩。
你或许感觉到了这中间复杂的关系,审美明明给我们带来了“利”,可是在审美之前我不知道会带来利或者不知道将会带来何种利,有多大利,于是我的审美就成为了一种无功利或本质上无功利实际上却带来了功利。有一个问题,我们认为一个事物是否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与我们产生了共鸣,那我们产生共鸣的前提是不是因为艺术给了我们精神需求?普列汉诺夫说:“功利毕竟是存在的,它毕竟是审美享受的基础,如果没有它,对象看起来不会是美的。”我认为是在美感产生之前,潜意识里对于审美对象已经有了心理上的感受,或许从审美手法来感受美,或许从艺术特点来感受美,这种“鉴赏力”是在你潜意识里察觉不到的,基于这一点,你认为一件事物美,这有点类似于道德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即使从物质性来看,心理快感、心理刺激和审美心理都可以作为欲望或消费需求在物质世界里找到对应物。所以审美心理具有功利的趋向也没有不当。倒是把功利及功利性从心理现象中排挤出去,或者去寻求升华,这种理想状况是否真正地存在?
拿审美环境来讲,它对于我们的审美有一定的影响。蒙娜丽莎的肖像画当时或许和我们的证件照无异,但当这幅作品放在卢浮宫内供人瞻仰时候,画的属性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它还是一副肖像画的时候,画的重点是为画中人物存档,达芬奇只是一个创作者,达芬奇本人的风格和能力并不重要。如同你去拍一个证件照,是用卡片机拍还是用单反拍都不太重要,只要背景是蓝色或红色,人物面庞清晰就够了。在卢浮宫里,蒙娜丽莎的肖像画属性就被剥离了,因为画面中的人是谁都不再重要,人们关注的重点是画的作者的才华——在三百年前就能对解剖、透视和色彩构成有相当好的理解的达芬奇。这就相当于证件照变成艺术照:证件照上的人如果不是你本人很不好,而艺术照的内容就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摄影师(和化妆师)的技术。我们的审美心理客观上受到了审美环境的影响,很难想象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待同一幅画,我们是否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审美基础(对绘画而言,文学有一定的差异,文学讲究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这种推论在文学领域很容易被推翻,倒是《文心雕龙·才略》里评价曹植和曹丕的才学,说“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我一直觉得具有可推导的地方 评判审美是否具有功利性,也应该坚持主客观统一的思考)。
最后是我的核心观点,我们来推理一下美学界的观点,一方认为审美具有功利性,一方认为审美不具有功利性,还有一方认为审美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辩证统一,我们应当发现这其中“功利”一词已经有了细微的变化,认为审美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辩证统一的一方实际上就论证了审美具有功利性,这种功利也不是物质上的占有。正如“真”在美学领域有“艺术的真实”,“功利”在伦理学领域的功利主义与功利本身产生了区别。在审美领域,我们对功利这个词的界定本身就应该得到审视。功利不仅仅是对物质的占有欲,它应该具有满足物质需求和满足审美需要两个方面的内涵。至于审美超功利,我认为是一种理想状态,那是一种庄子式的“逍遥”构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