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衡量年轻作家才能的指标是其“观察”是否相对精确、富有创意。
优秀作家看问题十分敏锐、生动、准确,并且有选择性(也就是说,他选择重点),不一定是因为他的观察能力生来就比其他人敏锐得多(尽管通过后天努力也可以做到),而是因为他更注重清晰地看问题,并有效地将它们写下来。在一定程度上,他注重这些,是因为他知道粗心大意的观察会破坏他的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他注重这些,是因为他知道粗心大意的观察会破坏他的作品。
劣质小说存在的重要问题:我们感觉到人物被操纵,被迫去做他们并不真正想要做的事。低水平的作家可能并没有有意去操纵,他只是不知道他的人物想做什么,因为他没有用心仔细观察人物——没有抓住微妙的情感信号,对于更细致、更严谨的作家来说,这些信号会暗示接下来情节的走向。
优秀的作家会投入所有精力,仔细检查那些想象中或记忆中的场景,因为他的故事中肯与否取决于此,并且他会以场景准确无误为豪。尽管情节看起来环环相扣、非常精彩,人物表现也像通常的优秀小说中的一样真实、十分独立,作者还是想停下一两分钟,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以便精确构想目标是什么样的,人物动作又是什么样的,斟酌推敲出最恰当的词来描绘它们。
前途无望的作家对事物的观察都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
我们在学生的小说中看到的很多对话,还有情节、手势甚至场景,并不是来自生活,而是来自电视过滤后的生活。
除非套用电视的模板,很多写作学习者似乎无法写出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父亲的去世、第一次爱的幻灭,我们可以立刻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因为出于商业压力,电视中必然是虚假的生活。
我只是认为电视剧不是生活,青年小说家看了电视剧后却没有注意到电视剧和生活的差异便会遇到麻烦,除非他的最终目标可能就是要为电视剧去创作。
青年小说家模仿电视剧而非生活,他们犯的错同模仿一些早期作家的青年小说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
模仿也是有效的工具,并不是说新手作家不能使用。一些写作老师赞同把文学模仿作为学习方法,并且在18世纪,文学模仿还是学习写作的主要方法。
人们研究自己敬仰的作家,将他所有的话变成自己的看法,以此来学习。但是通常,人们越关注自己敬仰的作家,就会越清楚他的风格永远不可能成为自己的风格。
一个优秀小说家会在读者脑海中营造出十分生动的形象,刚起步的小说作者应该尽力模仿一些大师的效果,这无可厚非,因为他喜欢这些作家笔下生机盎然的世界。
但是模仿终究不是个好办法。以往的作家看到或是描述过的内容,即便是刚发生的事,也都已成为历史。
抄袭其他作家的风格是愚蠢的,但是高尚的创意并不体现在文体上,而是体现在想象和智慧上,是作家对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的准确描述。
作家眼光的准确度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性格有关。
这些最高级别的小说家——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亨利希·曼和福克纳,他们作品中最让我们震惊的是他们的天赋:他们对各种角色的观察和感受细致入微,甚至知道动物在想什么(比如托尔斯泰)。具有这样一种天赋,能对他人生活感同身受的新手小说作者,才最有可能取得成功。
不具备这种天赋的作家,一旦决定自己需要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
一旦作家认识到小说家应该能为各色人等辩护,能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与他们感同身受,把他们最愚蠢的固执观念当作是不言自明的事实(对他们来说),这个作家就会开始去这样做,而且是反反复复地做——细心地反复研读、思考、修改,最终变为擅长。
人的天赋可以通过一定的技巧和训练得到加强,让自己看到别人所看到的世界。
当然,对有些人来说,什么技巧和训练都无济于事。因为种种原因,这些人似乎永远也猜不透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但是不管什么原因,很可能有些人永远不会与自己的邻里产生共鸣,至少他们不像托尔斯泰这样的小说家一样,信心十足,明明白白。这类人如果想当小说家,必须以个人的独特视角发表言论,否则别无他法。由于性格使然,他们只对一类小说情有独钟、心无旁骛。
具有精准感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的作者比那些不具备精准感觉的作者有优势,因为除了别的好处之外,他还能用具体的语句讲述故事,而不是用单薄抽象的语言。如果要表达“她感觉太糟了”,他可以不用文字就能表现角色感受的细微之处——通过准确的举止或神情,或者通过捕捉角色措辞的转变。作品越抽象,在读者脑海中激发的梦境就越无趣。
各个角色只有以事件的形式——动作(举止),或角色对情景的生理反应——展现出来,恐惧、爱意、激动、疑惑、尴尬、绝望的感受才显得真实。细节是小说的命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