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油香根”一种家国情怀伯传承》

《“油香根”一种家国情怀伯传承》

作者: 索真 | 来源:发表于2020-05-22 16:45 被阅读0次

              《“油香根”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有幸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回族家庭里,由于时代的缘由,父母都忙碌于运动式的工作状态,我们这一代人童年时代大都生活在祖父祖母、外婆外公身边。很小的时候我就寄养在了外婆身边,对外婆的思念是永久根植在我的生命血液中,将会永不忘却了吧

    !外婆内心信仰的追求外化于她生活的方方面面,老人家从内到外散发着一种朴厚的清香,温暖的热度。

          外婆将内心那种洁净如水,朝善慈悲,向外且真挚,隐藏于时光之海的追求传递于我,同时也诠释了一位回族老人,给予传统回族家庭“油香根”价值信仰的解读。“油香根”在回族人的生命中不仅仅是物质载体,而且被回族人注入复杂含义,在家庭、社会、宗教活动中充当特有意义的象征,成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符号。油香以其 先入为主 的姿态,游走于回族人的重大节日及任何一个人生礼仪,油香在每个回族人的生命中有了 迎来送往 和 生死与共 的意义。且蕴含了回族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从普世价值的角度诠释,“油香根”是回族文化的脊梁,是家国情怀的永世传承。同时也是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忠报国”民族气节的自我解读。

          翻开尘封的历史,公元1856年秋,咸丰六年,杜文秀率回、汉、夷,三教一体,巍山小围埂“忠义堂”起事,高举“遥奉太平天国之号召,革命满清”之义旗,以严密的军事战时纪律为保证,奋勇杀敌之精神。霎时间攻破龙尾关

    ,直捣大理府城,在回、汉、白民众的援助下

    ,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除清一切地方团练武装,匪兵游勇。义军兵不血刃占领迤西府城大理,以杜文秀为首的忠义堂义军迅即建立大理政权,义军众首领推举胆略卓尔不群,汉文化,伊斯兰经学文化皆通的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起了三教一体,团结回、汉、

    、夷、傣各族的农民武装政权,统治管理迤西道十八年之久。杜公元帅幼时就聪颖过人,饱读诗书,十四岁即中秀才,受中国正统儒家文化的滋养,后又拜满大阿訇为师攻读经学,熟读《古兰经》、圣训。杜公帅部迤西各族农民

    、工商业者、民族资产阶级建立大理政权,旗帜鲜明地反清,提出了具有民主革命性质,团结各族群众力量的革命纲领:“连回汉为一体,三教联心,竖立义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剪除贫污,出民水火”。能够明确的把民族团结,统一战线纳入起义纲领中,证明杜公具有了超前的前瞻意识,把那种宏阔的思想精神,家国情怀的忠于正统伦理的思想道德融入进了他的行动意识中。为了保庇民众,换取大理城的安宁,杜文秀的忠信致礼的价值取向,置身赴营,渴鸩自戕,再一次证明了他在斗争中坚守的儒仕伦理道德,是他愚守的底线,也是中华文化底色的一面。

          杜文秀大理政权的十八年,从历史的纬度看,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无遐顾及西南边陲受外戚的侵扰,英、法老牌帝国主义殖民者,一直觊觎云南这片资源丰富,美丽富饶的土地,多次派遣间谍探险队,踏进云南土地,到了大理政权统辖区域,杜文秀多次将英法“探险队”,安邺、顾巴、斯莱顿驱逐出境,维护了祖国神圣主权的不容侵犯,从根本上,云南这片热土不被从祖国的怀抱中分离出去。十八年后,民主革命思想,共和维新革命浪潮袭卷腐朽、没落、沉腐专治统治之时。杜文秀团结各族民众,彻底反清建立民主政权的革命纲领依然深远的影响着,后来者的民主革命志士。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黄兴成立“同盟会”,在东南亚缅甸、泰国、槟榔屿,广泛吸收了大批回族华侨。具载:“据辛亥革命老人沙儒诚先生述,1908年孙中山先生在槟榔屿,派人赴暹罗成立同盟会……。侨领郑崇林即郑和后裔参加了同盟会,此外还有罗汉采、杜长安、沐二荣与马太(均为回族)参加了同盟会。”又述“永平曲硐最有实力的回族马锅头罗汉采,在南洋经商时曾经结识了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参加了同盟会”,大批的迤西回族孑遗后裔,在杜文秀起义失败后纷纷逃离家园,很大一部分滇西回族逃到临近云南的缅甸、泰国,在那里另谋生路,留下“油香根”。我的曾祖父马骐程就是在大理政权失败后,背景离乡走夷方到缅甸打工渡日,最后稍有积累才做贸易皮货生易,在缅甸依然决然第一批参加“同盟会”入会编号为228号,曾祖父同一批入会的盟员不乏大批的回族子弟。曾祖父二十多岁,长年颠沛流离为生计奔波,没有接触过多少革命性的先进思想,作为一个打工挣钱的低下层人,在异国他乡决然参加到革命性的先进组织中,这不仅仅是受杜文秀革命思想的影响,同时铁的事实证明了回族族群中将那种忠君爱国,家国情怀的思想情结已经融入自己的信仰中,穆圣说:“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正因为有了这种坚定的爱国情怀,他们在危机之时,才能做到依然决然选择了奋斗和牺牲,这种信仰价值也丰富了“油香根”的文化内涵。

          同样如此,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侵略者的铁蹄踏入中国的危机时刻,回族民众也是最具战斗性,敢于牺牲生命的民族。在抗日战争14年中,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抗击侵略者的卫国战争中。从北山黑水间到中原腹地,沦陷区,战时陪都重庆,滇西抗战前线,都有回族儿女保家卫国,为民族而战国家至上的大批民族英雄,杨靖宇、马本斋、马继武、赵钟奇是这个群体的代表。他们为了拯救危难时刻的中华民族,奉国家至上为最高信仰,他们不惜牺牲生命,这就是民族的脊梁,伊斯兰信仰的正信,代治者书写的诗行,为后世准备的盘缠。在后方回族子弟投身于全国抗日服务洪流

    中。1938年2月在抗日爱国将领白崇禧将军的主导下,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在重庆成立。协会向全国回胞发表的抗日救亡宣言中指出:“全国一致抗日之际,我教胞黍为中华国民,爱国怎肯行后人,趁此机会,若不团结奋起,以表现我回教之精神,保持我回教之荣誉,不特为人格之污,仰且为宗教之辱。”在陪都重庆回族贤达,商会会长温少鹤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正义事业中,委托老舍先生创编首部回族体裁话剧《国家至上》,积极宣传抗战救国,国泰大剧院公演大获成功。

          总之,在艰苦的14年抗日战争中,回回民族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显示出空前的爱国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从前线到后方,由城市到乡村,凡有回族的地方,就有抗战的烽火。正如中共中央在《回回民族问题》中所指出的:“在中华民族抗日民族自卫战争的进行中,回族更有它一定的重要地位,……它是一个伟大的力量。简单地说,回回地位的重要,就在于没有回族参加抗战建国事业,没有回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那末,抗战建国的最后胜利,是没有保证的。”在这场战争中,回回民族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显示出了空前的爱国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回族同胞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的抗日救亡运动,对于促进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加深各民族间的了解,促进民族间的团结与协作,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中国回族群体始终把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存亡和发展梦想根植于内心的信仰,家国情怀,各民族间的情感作为信仰价值的追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惟主独一,任何造化都来自造物主的意欲。人类命运共同体,无高低贵贱之分,无优越低贱之别。这是伊斯兰教信仰价值体系的终极追求,同时也是回族文化的基本内核。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主旨演讲说道:“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自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1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穆斯林信众坚持着伊斯兰教信仰的基本内核,吸收着中华文化的合理外延,不断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着自己的文化自信,固守着自己的信仰价值体系,走出了一条伊儒会通的中国化道路。建立起了独具民族标签,伊儒会通的“油香根”符号。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说所讲:“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中国穆斯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以贯之始终坚持着唯真唯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存心于国家理念,民族之情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油香根”一种家国情怀伯传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xc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