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歌很好听,如果你还可以听进去二十年前的民族唱法的歌曲的话,不妨网上搜一下,蒋大为唱的。
那年,我们和另一个同事跟着领导去西部沙漠地区调研,坐的是单位的越野车。目的地有将近1000公里。
走了六百多公里,在一个小镇停下来吃饭,从这里往西北,就进去沙漠边缘,吃饭的时候,简陋的小饭馆的墙上挂着的一个还有些倾斜、喇叭也带着杂音的电视机,正播放一首歌曲,我听着也好听得很,领导也说真好听,就问啥名字,我们也不知道,想起来刚开始一晃而过的歌名好像叫《天边的骆驼》,手机搜一下,就是这个名字,领导笑着对我说:“我们这次调研有几个沙漠深处的骆驼基地,那里的牧民和工作人员都很辛苦,你能不能现在就开始学这首歌,最好到了那里你就学会了,或者大约会了旋律也可以,歌词儿可以看着唱。”
我一听,有些吃惊,但是,看着领导诚恳的表情,同时也觉得领导说得没完全学会也无所谓,主要是表达心意,就答应下来。
饭后车停在那里,他们在车上休息一下,主要是司机必须要休息,我就用手机搜这首歌的音频和简谱,我不会照着简谱自己学唱新歌,但是我听歌的时候照着简谱知道唱得对不对,准不准(是不是有些奇葩?),便用同事的手机放这首歌的音频,用自己的手机看简谱。
休息半个小时,开车上路,我继续学唱这首歌。
在距离目的地还有五十公里的时候,我基本学会了,在车里试唱一下,他们都说等于会唱了。
天完全黑下来了,我们到达目的地,一个骆驼牧区加工基地,当地接待人员等在那里,我们就在基地的食堂用晚餐,那时候还在八项 规定之前好几年,没有禁酒,所以入乡随俗,大家都饮酒畅谈,牧民及接待人员都是饮酒唱歌,他们先唱,轮到我们唱的时候,领导说,我们几个小时前,在车上刚刚为你们学了一首新歌《天边的骆驼》,唱得不一定好,但是是我们的心意!他们闻言,非常感动,每人主动干了差不多一碗酒,然后热烈鼓掌,并大声欢呼,站起来跺脚!
我看到了这种程度,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就是鸭子🦆也要上架了。
我也干了半碗酒,唱了起来。
肯定有两句歌词是不准确,用近义词给代替了,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高音部分气息、音色都挺好,更主要的是我不由自主的充满感情在唱,在倾诉,我自己几乎完全浸入歌曲的意境内,唱得好不好已不重要了。
歌声停下来,是突然的寂静,是的,没有一点儿声音的寂静,突然,是掌声与呼喊声融合在一起的更有热度的声音,至少两种需要的“太好听了!”,或者还还有一点儿也不标准的生硬的汉语。
我有点儿懵,这是给我的吗?给我的歌的吗?
当每个人的酒碗都高高低低晃晃荡荡堆到我面前的时候,我知道是给我的,给我的歌的!
那晚,不知道喝到几点,不知道喝了多少,第二天知道了,喝了两件,人均一瓶多!
在沙漠那几天,白天赶路,调研,座谈,记录,晚上不敢再喝酒,但是那首歌在一遍又一遍地唱,真的把那首歌唱出了更深的韵味,更浓的情。
基层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牧民对我们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呈现出了特别真挚的感情,我们当然深受感染,把工作做到几乎极致。
那次调研,既解决了基层的很大很难的实际问题,我们的调研成果也在系统内获得了极大的好评。
回来几个月后,就是系统的迎春演出,本来我准备唱一首新歌,那位领导建议我唱《天边的骆驼》,我说我怕再把领导、把自己唱得酩酊大醉。
演出开始了,是几百人的标准剧场,先是在背景音乐声中,我用深沉的语音讲述了这段经历,讲述了基层科研人员、牧民骆驼一样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然后歌曲前奏响起,我的情绪立即又融入当时的情境,我的歌声从心里流淌出来了。
这个节目获得了一等奖。
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我唱得好。
从此,我们系统都知道了这个故事,都记住了这首歌,很多人都会唱了这首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