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上有一个老头儿,个子不高,秃顶,只要天晴就会出现在镇上集市中心,带着小凳子和一副象棋,在人流量大的集市交叉路口摆出残局,等人来挑战,5块钱一局。这是在我读小学时(9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事儿。
先不说摆残局的老头儿是不是下象棋的高手,单看他每天胸有成竹地准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就能看出他在象棋残局研究中花了不少心思,也是靠手艺吃饭的,这样的人值得尊敬。
但是后来的故事让人啼笑皆非,集市交叉路口有一个理发店,店里一个年轻的帅哥在象棋这块颇有造诣。一个是以此谋生,一个是纯属乐趣,这一老一少算是干上了。
自从理发店里的小伙加入挑战以后,老头儿的生活每况愈下,因为只要对弈十有九输,也许是小伙天赋异禀,也许是老头儿年事已高,根本记不住书上对于每一个残局规划的步骤,只要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大概持续了一个多月,老头儿带着愤恨离开了小镇,再也没见人在那里摆残局了。
过了很多年,我来到深圳,在大都市里又一次见到有人摆象棋残局,围观的群众很多,下注的人也多,一派热闹的景象,因为公务在身未作逗留。
只是感慨:在大城市里有个一技之长必然生活体面,这事也激励我很久。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1632/eb824c7ef1c45526.png)
后来的感觉慢慢变了,网络上、生活中只要提到说有人摆残局,必然有人来指责:这就是骗子,团伙骗钱的骗局!
啊?“团伙骗局”!
我对摆象棋残局的记忆都来自于小镇上的老头儿,是单枪匹马凭真本事吃饭的手艺活,怎么是骗局呢?
上周在街边又一次撞见摆残局的“盛况”,200块下注,赢则赢双倍,赢了就不能再下注,机会留给别人,看似诱惑大且人性化,驻足半个小时,终于看清了这些年摆象棋残局的游戏进化到什么程度了。
团伙组织不低于五人且分工明确,三个人现场做托儿,其中两个负责和周边观战的人评论,一个引导观战的人合伙出钱来对弈,一个现场对弈三步之内赢钱,一人负责放风,注意城管和巡警,一人负责摆局对弈,看似顺其自然实则暗藏骗局。
先不讨论摆残局和骗局道德层面的问题,且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奥妙,看看其中的运作模式:
1、项目的成功基于团队的力量
做过产品带过项目的人都懂得一切成功的项目运作都是基于团队,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有所长,整合就是力量。
角色A装扮像个有钱人同时对下象棋寥有兴趣,钱包在手不停地诱惑别人与他合伙下注;
角色B装扮像个民工,但貌似棋艺不错,三步就赢棋得双倍回报;
角色C装扮似路人,拉几个人边看边评论,“这局这么简单”,“哎呀,你看又下错了,这步应该这样走”“我勒个去,又赢了400块”,“要是我带钱了我早就下注挑战了”……
角色D装扮随意看似机灵,距离人群六七米,手机不离手,时刻东张西望,专注力并不在人群中;角色D摆局者,口才不错,各种引导,各种夸赞,各种安抚。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1632/2b864499d40bf630.png)
2、制造盛况勾起好奇心
利用一个引爆点来进行事件炒作的套路被充分展现。
路人们都有一个习惯,喜欢围观凑热闹,为此一些城市专门安排巡警走街串巷,警惕人群聚集,以防群体事件发生。
摆残局组织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几个人佯装路人制造“盛况”,让路人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吸引人群形成真正的盛况,达到初步的人流量要求,自然有人留下有人离开,利用人群自身的筛选机制,留下的人便是核心目标群体,角色ABC登场在核心的目标群体中进行互动,自然就形成了有效的流量。
3、利用群体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人们处在群体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的特点,这也是摆残局的骗局能够存在这么久以及屡屡有收益的重要原因。
能够驻足围观的群众大多数是对象棋感兴趣并知晓一二,不乏自认为棋艺还不错的人,角色ABC登场各司其职自然能引起群体一时的共鸣,有人评论,有人诱惑,渐渐入局,明事理的不明事理的都会被这种热闹景象所迷惑。
看见大家伙如此这般热闹,自然卸下防备,让骗子步步为营。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1632/005681a5d9692fb2.png)
4、因势利导切中人性贪婪
这伙人不仅研究了象棋残局,应该也了解了用户心理,懂得切中用户的痛点,加以放大与引导,必然使用户尖叫。
小投入高回报,低风险,人群中往往不乏贪婪之人,虽为残局,但眼见着有人三步棋就赢下2倍的钱,多少让人有些心动,像我这么沉着冷静的人都有下注的冲动,何况其他不明事理的人呢。
团队隐藏在人群中,做法精明不露破绽,若非有心观察,难以看出谜团。
想想以前小镇上那位老头儿最后的处境,单枪匹马凭真本事,不懂群体心理还真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说了这么多,怎么破?
若不感兴趣,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若要观战,笑而不语,不指手画脚,明哲保身。
若要参战,除非你天赋异禀能解千百年来的残局。
若是人傻钱多之人,请自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