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在看《瓷器中国》这本书,陆陆续续看了一个月,一开始特别认真,两页介绍就要做一个时间轴,后来发现这样看不知道要猴年马月才能看完,于是放弃继续时间轴,终于在八一看完了…

一、陶器与瓷器的理解
在过去,我对陶器的纹样非常感兴趣,我觉得一个个连续的蛙纹、人形纹、鸟纹非常有趣,随着历史的演变,从具体到抽象,形成了现在我们看不太懂的一些线条,我觉得这种演变是不可逆的,是历史发展的宝贵财富,特别值得我们再去回溯和挖掘其中的演变过程。
那个时候,我对瓷器一无所知,在博物馆看到最多的就是青花瓷、各类珐琅彩,总觉得这些颜色太过艳丽复杂,而且画的东西我都看不懂,我就觉得瓷器不好玩,没有陶器纹样更有观赏和深入探究的价值。
但是经历了这本书的阅读,我完全改变了原有的想法,对瓷器产生了敬意。
全书内容太过丰富,从瓷器的起始——原始瓷开始,一直讲到了清朝,可以说是把瓷器的历史全部介绍了一遍。瓷器的发展并不能简单的按照时间线介绍,中国地域广博,南北方资源差异、文化差异本身就很大,再叠加上不同朝代的特点,瓷器的发展也是纷繁复杂,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时间去描述。
我本来想从不同的窑系去勾画出我可以理解的瓷器历史,但是发现,书中的描述也并非只有单线分类,比如越窑青瓷,从东汉一直到北宋中期,是中国南方青瓷的长辈了,但是青瓷不止有越窑,还有耀州窑等,而越窑除了青瓷,在历史发展中一定也尝试创新过其他类的瓷器,所以单纯用窑=某瓷器这种简单的思路是不行的,所以我放弃继续按自己的方式理解,而是跟着书本先去走马观花看一圈。
全书脉络是从青瓷、白瓷、黑瓷、高温颜色釉、低温颜色釉、釉下彩、釉上彩、瓷器与文人、海上陶瓷之路这几个章节,前七个章节,是从瓷器发展的起始时间来排序的,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要想从瓷土华丽转身变成今天常见的粉彩、珐琅彩等瓷器,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而慢慢地,瓷器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二、认识“陶”和“瓷”
最开始阅读时,我无法把“陶瓷”拆成“陶”和“瓷”,因为常见的陶瓷好像就是市面上常看到的各种光滑表面的器具,他们不是一个东西吗?他们之间存在什么不同呢?
书里没有答案,但是通过搜索看了各种文章和短视频,找到了一些线索。

从用料和烧成温度看,造就了陶和瓷的不同,而瓷土+釉的组合,更是让瓷跃升而上,逐步壮大。在我的理解中,是否陶器和瓷器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因为开篇讲到的原始瓷,就是在陶土中混杂了瓷土,慢慢发展起来的,是不是古人在制作陶器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并开始新的尝试的呢?
三、高温的神奇魔法
高温和低温造就了瓷器和陶器的不同,同样,高温也让每个瓷器都变成独一无二的世间孤品,在素胚上涂上釉,经过高温,出窑后变成什么?这是在入窑前不完全清楚的。
化学课上学习各种化学元素在高温下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在不同含氧量、不同的温度下,经过不同的化学反应都会形成不同的结果,这使得不同的胎体、不同釉料的加工、不同釉料的配比、不同的施釉工艺、不同釉的厚度、窑内的位置等都对瓷器产生影响,所以在书中提到,制瓷的成功率是10%,而这10%里的每一个都不完全一样。
像钧窑、吉州窑、建窑的窑变瓷器,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当然,并不是说,只有这样色彩鲜明、肌理独特的瓷器才是窑变,其实每一个胚土进入到窑内,都会经历一次蜕变,色彩、造型、肌理都会成就一个瓷器。












这些有的造型活灵活现、有的工艺复杂精美,还有的是经过不断创新后不断加入的新色彩。
对于色彩,高温下的釉面色彩也是不断发展的,一开始的瓷器颜色较为单一,但是高温颜色釉和低温颜色釉的先后出现,使得瓷器可以呈现的色彩更为丰富,也为后来的釉上彩和釉下彩提供了更多创作空间,先后发展出了青花、釉里红、釉里三彩、青花五彩、珐琅彩、粉彩、斗彩、素三彩等各类釉下彩和釉上彩工艺。














四、巧夺天工的瓷器
我们想象中的瓷器,可以是什么?杯、碗、盆、壶、瓶、罐这些常用的器具吗?如果是这样,我们的想象空间还是太小了,在瓷器发展到一定境界后,瓷器可以为万物,大概这就是能工巧匠的巧夺天工,竟然能够驾驭高温去创作。










这些仿工艺制品,可以仿制铜器、玉石、竹、木、漆等质地的器品,还可以仿制果品蟹盘这类象生瓷,惟妙惟肖,以假乱真,可谓是景德镇工艺发展的高度体现了。
五、未来
陶器是世界的,而瓷器是中国的。发展了三千多年的瓷器,至今已成为家家户户可能会用到的器具,随处可见,碎了再买新的,看似太过普通的器具,我们好像早就不关心它是怎么来的。而很多瓷器,也许已经开始走向机械化,开始进行工业化加工,批量制成,这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而言是不错的选择,甚至我们还会用铁、不锈钢等材质替代瓷器,更加耐耗耐使用。
瓷器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
现在也有很多人在传承纯手工陶瓷,但是未来的发展会经得住时代的考验吗?
对于现在的“城里”孩子,他们对于承载历史文化的瓷器,会想去继续传承吗?
还是说瓷器会逐渐变成奢侈品,只能在商店橱窗里欣赏和售卖,而远离日常生活呢?
至少我的同辈朋友们(包括我)已经很少会去关注和欣赏瓷器,更不用说动手去做一做瓷器了。
说到这,有点想去景德镇,深入探寻瓷都,做一做瓷器!
最后,故宫软件还是做的比较好的,值得推荐,另外如果想体验线上制作陶瓷,可以下载类似的软件,挺有意思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