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所说的六朝是指三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6个先后以建康,为都城的朝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南、北分治的南北朝,六朝属南朝政权,之所以称六朝青瓷,是因为这一时期大部分烧造青瓷的窑场都在六朝统治下的南方,但这一时期里,中国北方也有青瓷烧造,因此,“六朝青瓷”的概念是泛指三国、两晋、南北朝这300多年历史时期的青瓷制品。其中以南方青瓷为主要考察对象,兼论其它地区的风格和特点。主要研究的器物有茶具、酒具、餐具、文具、容器、盥洗器、灯具等,除此之外还有一部份供殉葬用的明器,如谷仓、砻、磨、臼、杵、米筛、猪栏、羊圈、狗栏、鸡笼等青瓷制品。
![](https://img.haomeiwen.com/i6634487/fc2200716bf963a7.jpg)
青瓷虎子(三国.赤乌十四年) 高16厘米,宽11.8厘米,长20.9厘米,1955年江苏省南京赵士岗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四世纪末,居住在塞外的鲜卑拓跋部逐步强盛起来,接着率兵南下,联合汉族地主士族集团,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政权,中原的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当地的陶瓷手工业在南方的制瓷工艺的影响,首先烧成了青瓷,以后进一步地发展了黑瓷与白瓷,白瓷的出现,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有一重大成就,为我国以后的瓷业的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六朝青瓷的釉料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铁为主要呈色剂,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东晋青瓷胎骨坚实、釉色匀净,以淡青色为主。西晋使用化妆土成功,外观更为饱满柔润。东晋青瓷的生产趋向普及,而且在质量上有明显提高。南朝青瓷胎骨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釉匀净透明,多为淡青或淡绿,有的泛黄。北方青瓷于北魏晚期开始烧制,胎呈灰白色,釉色深浅不一,多为青褐、青黄色。
![](https://img.haomeiwen.com/i6634487/b1c996ff552a2288.jpg)
青瓷虎子(西晋) 高20.9厘米,长26.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六朝青瓷的产地以南方为主,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其中以浙江的越窑为中心,另外还有均山窑、瓯窑、婺州窑等著名的青瓷窑场。
越窑施六朝青瓷的最主要产地,也是代表六朝青瓷烧制工艺最高成就的瓷窑。越窑主要分布在浙江绍兴、上虞、余姚、宁波一带,这一地区历史上曾是古越人的居住地,春秋时为越国,唐代设越州。这里的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到六朝时得到了迅速发展,是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广阔、产品风格相近的瓷窑体系。“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碗,越州上……越瓷类玉……越瓷类冰……越瓷青……青则益茶。”
![](https://img.haomeiwen.com/i6634487/b867a2bcdc429581.jpg)
西晋青釉胡人骑狮俑 高25、长18.5厘米。1990年安徽省舒城县出土。狮仰首蹲卧,怒目坚耳,长须垂于胸部,羽状尾贴于臀部,肌体丰隆。一胡人骑于狮背之上,其人深目高鼻,头戴高冠,胸前抱一小羊,衣服上装饰圈点纹等。纹饰刻划精细,青釉润泽,胎质灰白坚硬,造型丰满,形象生动。
越窑青瓷基本上拜托了陶器与早期青瓷器的工艺传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成型方法上,除轮制技术有所提高外,还采用了拍、印、镂、雕、堆和模制等,烧造了众多新颖的品种,使瓷器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东吴时,越窑青瓷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有的胎较疏松而呈淡黄色,釉以淡青为主,间或有青黄釉、黄釉。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纹饰有弦纹、水波纹等,晚期出现斜方格网纹,在一些器物上堆塑人物,神佛像,飞鸟走兽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6634487/d0e83e385d1527c8.jpg)
青釉骑兽器(西晋)高27.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西晋时,瓷窑激增,青瓷的产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青瓷的胎质比以前加厚,胎色变深,呈灰色、深灰色,釉呈青灰色,釉层厚而均匀。这一时期是青瓷花式品种最多的时期,除日常用具层出不穷外,明器也大大增加。纹饰有弦纹、斜方格网纹、连珠纹,还有忍冬、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
东晋时期,青瓷生产出现了普及的趋势,但器物的造型逐渐趋向简朴,装饰大为减少,明器也极少见,纹饰以弦纹为主,水波纹减少。西晋晚期出现的褐色点彩装饰也广泛流行。另外还出现了受佛教艺术影响的莲瓣纹。瓷胎色偏浅,釉色略偏黄。
![](https://img.haomeiwen.com/i6634487/cf23240c090e47cb.jpg)
西晋青瓷狮形器,长19厘米,高12.5厘米,1964年江苏省南京市板桥镇石闸湖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狮形器釉作青灰色。头作狮形(亦称辟邪),尾呈蕉叶状,颔下有须。项脊分披鬃毛,腹部两侧画有羽翼。脊上有直径三厘米的圆管,以前释为注水器,但无泄水孔,亦考为烛台,此器所塑动物形象质朴,富有装饰味。
南朝时,越窑的烧造扩大到浙西北的吴兴,浙东的余姚、奉化、临海等地。这一时期的产品仍采用前期的制瓷工艺,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青釉。少数胎质较松,呈土黄色,外施青黄或黄釉。南朝早期褐色点彩仍流行,但比东晋时小而密,刻画莲瓣纹很流行。
瓯窑窑址位于浙江温州地区。瓯窑早在西汉就生产青瓷,但影响较小。六朝时,瓯窑开始大规模生产青瓷,但生产规模远不如越窑。均山窑址在江苏宜兴县,1959年被发现,又称“南山窑”,因离均山村不远,故定名为“均山窑”。婺州窑在浙江省中部金华地区。早在新石器晚期,金华地区先民就在丘陵地带建造窑炉,利用当地瓷土和石灰釉制作陶器。商代开始烧造原始青瓷,真正大规模烧造青瓷是在东汉至东吴时期。除此之外,南方青瓷窑址还有德清窑、岳州窑、洪州窑。
![](https://img.haomeiwen.com/i6634487/26e25de0b2129f67.jpg)
青瓷羊(三国) 23.4厘米,长32厘米,江苏省南京清凉山吴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六朝时期的青瓷产地除南方以外,在东魏晚期,中国北方也烧制了青瓷,目前在山东淄博发现了北朝青瓷窑址,另外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一些北朝墓中,也出土了一批北方生产的青瓷器。北方青瓷的器形种类不及南方多,主要有罐、缸、大尊、豆、碗、托杯等,绝大部分为实用器,风格显得饱满粗壮,浑厚质朴,与南方瓷器风格迥然不同。其胎骨一般灰白色、灰色居多,烧造火候普遍较高,胎质纯净而无气孔。少数火候稍低,胎内有黑点及气孔,釉色有青褐色、青黄色、灰绿色等,主要纹饰有莲瓣纹、宝相花纹,连珠人面纹等,刻画莲瓣、鸭子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6634487/19e48618b80e7ad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