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志阶级”的观念之一:
重视儿女教育

世界变化那么快,早已不是你通过继承就能够成功的时代。
上一代的财产,在通货膨胀、消费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会成为鸡零狗碎。
高阶层人士最重视的,始终是儿女教育。
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曾说:“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给儿女们买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飞机,而是能给他们买一屋子书。”
前些日子爆红的赌王儿子何猷君,在我们现在看来多金帅气、聪明冷静的事实背后,其实也是多年来接受高质量教育的结果。
何猷君由小到大都是学霸,一直读到了麻省理工史上最年轻金融硕士。
我很赞同伊丽莎白在书里这句话:
“坚持让孩子不断得到教育,才能坚持让自己的家族基因朝着良好变异的方向前进。”
“有志阶级”的观念之二:
重视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里,最有效的其实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为什么这么说呢?
《纽约时报》曾经对纽约的中产阶级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
在给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贵的幼儿园、报价值不菲的艺术班的同时,有九成家长都会选择在职深造:
四成家长选择读MBA,还有很多家长修读艺术、历史、心理学等课程。
著名投资机构“文艺复兴”的一位高管说:“如果你自己都不学习,你怎么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学习?”
看过一篇文章,讲一个位于广州的中产家庭,妻子是全职太太。
有一天,孩子对自己的妈妈说:“妈,我同学说你好丑。”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在学校开放日的时候,这位妈妈穿着随便,还举止粗鲁:
她在学校餐厅里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盘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来,风卷残云,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个孩子的母亲,穿着得体,对每个人都面带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还没走样。她上台弹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后来,妈妈就听到了孩子那句耸人听闻的话,当然很伤心。
这位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里,衣服从来不穿好看的;书也不看,自己以前也会弹琵琶,但家务活都够忙的,谁还有这闲心去弹琵琶?
于是,她开始试着改变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场买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报了个琵琶高级班,请了最贵的老师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她规定自己不能帮他做,不能去做家务,只能在孩子旁边看书。
第二次学校开放日的时候,她在孩子班上弹了首《昭君出塞》,孩子过后跟她说:“妈妈,老师请你下次再给我们弹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绩明显上升了。给他报了兴趣班,以前还不愿意去,看见妈妈在学琵琶,他也嚷嚷着要学。
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丽莎白在书里,提到一个概念叫“反馈循环”:
以孩子为中心的家长,通常都逼迫孩子学他不喜欢学的东西。孩子不喜欢,自然学得不认真,你就会更加逼他,他更不愿意去学。这就是死循环。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自我教育”。
其实你只需要关注自身的发展,孩子就会模仿你,慢慢习得生存技能,例如爱学习、勤俭节约,内在动力驱动了其自我成长。这就是正循环。
当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环,你的孩子就会跟着你进入一个正循环。你和你的孩子,就都会进入“有志阶级”的行列。
“有志阶级”的观念之三:
医疗健康

以前形容有钱人,一般会用这种词:资本家,肚满肠肥,秃头,油腻,三高患者……
直到我因为要查资料,看到了华尔街每年都会举办十项铁人赛(包括400米、800米跑,引体向上等项目)。
从22岁到62岁都有人报名,下面是那些拿着最高薪的高管们的肌肉:
瑞银集团副主任Peter参加400米比赛。
RBC资本市场总监Micheal。
大型交易公司高级副总裁David Lazarus,40岁出头,跑完400米用时47秒。在中国,这是一级运动员水平。
总监Abbett Stripe,双杠臂屈伸连续做了52个(大家可以试试,小编我一次只能做8个)。
ICAP集团副总裁Mark Rubin,双杠臂屈伸卫冕冠军,一次54个。
证券老总David,今年已经62岁了,参赛年龄最大,引体向上一次完成26个,心肺能力相当于一个25岁的小伙子。
戈德曼高盛副总裁接受采访。胸肌、手臂、人鱼线和钱,你想要的他都有。
我注意到他们喜欢引用一个值,叫代谢当量(METs),是通过人运动完以后的代谢水平,刻画一个人运动能力的指标。
比如,当你跑40米,用了4.4秒,你的代谢当量就是18METs,已经达到运动员水平。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调查,华尔街高管们的METs越高,其薪酬水平相应越高。
有意思的是,有健康机构曾经测试了国内金融行业高管的METs,得出的结果是这样的:
我们总是有一个错觉,好像只要我们加班时间够长、熬夜次数够多、越忽略吃饭这些“小事”,职位、钱就会挣得越高。
但其实,你越想得到高薪、高职,你越要重视自己的身体。
《胡润百富》两年前就发表了调查,得出结论:“中国最富的那一群人,最担心和焦虑的是社会保障和卫生保健。”
据这份调查,在1125名受访者中,一半的人表示健康养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而以往这个数据只有不到40%。
这些高收入人士,平均每个月锻炼16次,跑步是最受青睐的方式,其次还有游泳、瑜伽、快走和高尔夫。
他们不仅给自己买健康保险,也给父母、子女买健康保险。
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所有劳动,归根到底其实都是体力劳动。”
重视运动和健康,不仅仅在于它让你能够抵受更强的压力,还能通过分泌多巴胺等物质,促进你的愉悦感,保证你的工作心态。
当你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身体素质的时候,你也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工作输出。
到最后,你加班三个小时做出来的绩效,还没有人家拿这三小时去运动做出来的成绩好。
“有志阶级”的观念之四:
食品质量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一句话:“100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标志。”
有钱,自然就吃得多;没钱,自然要饿肚子。但这个逻辑现在不成立。
根据杂志JAMA的一篇调查文章,他们针对1999年到2012年美国成年人的饮食摄入,总结出一个结论:
肥胖已经变成了低收入人士的标志,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速食品、啤酒、土豆;
而高收入人士大多吃有机食品,将水果果汁换成整个水果,将精致谷物更换成全谷物,吃大量的坚果。
对于低收入人士,他们的三餐基本上都是快餐。
回到家以后,由于工作疲累,做饭的时间自动压缩为半个钟甚至十几分钟,只吃速成的精致食品;
而那些生活讲究的人,他们宁愿开车去远点的地方,仔细挑选水果蔬菜、在家里花上一个小时做个美美的沙拉,吃完再去运动。
也许有人会骂:你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知道现在素食比肉食还贵么?不知道打工仔连工作都没时间,还有时间做饭么?
这种看法,被JAMA文章的作者驳斥了:“在食品杂货店里,其实有大量相对便宜的健康食品,相比精致食品、高盐高油的快餐都要便宜得多。”
其实,决定你的饮食质量的,跟钱其实没多大关系,而是你有没有这个自律意识。
相对于奶茶和汉堡包,白米饭、粗制食粮、白开水口味不刺激。
但其实,你真的需要从这些口味不重的饮食当中,发现食物自然的味道,去除身体的油腻。你的身体,其实就喜欢这样的味道。

真正的富足
其实是一种“富足感”
不要觉得“有志阶级”这个概念离我们好远,其实就“富足”的物质层面来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钱:人家3套房,你有1套房,人居住的地方都一样大。哪怕是租房,你也租得起;人家用阿玛尼,你最起码用得起优衣库。
与其说我们缺钱,不如说我们缺乏一种“富足感”,经常感到焦虑。
我非常理解那位44岁的女高管,她拼尽全力,哪怕磨损自己的生命,也要让家人过得幸福快乐。
她把所有的焦虑都往自己身上塞,哪怕到生命的最后,留给世间的也是那最无奈的三个字:对不起。
为什么“有志阶级”注定会成为新时代的富足阶层,就因为他们能够时刻保持“富足感”:
周末不是去加班,而是陪孩子痛痛快快玩一个下午;晚上不是刷抖音,而是躺在床上看几页书; 在暴发户左拥右抱的时候,最起码有老婆孩子暖炕头,这种温存是不用钱的。
真的,你不用羡慕谁,我们其实不缺钱,缺的是那个饱满充实的感觉。
那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